p>
沉默蔓延了几秒,每个人都在思考着秦言的遭遇以及这与案件之间的紧密联系。
贺青起身走到白板边,指着“秦言”一栏下方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秦言的死被某位亲近学生视为‘冤屈致死’,而后者逐步针对相关责任人展开有计划的‘清算’,用看似无痕的方式将他们‘一一处理’?从目前掌握的线索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
“你们看,这种作案方式有共性:”贺青接着说道,一边用手指着白板上的案件信息,“第一,不制造过度暴力伤痕,说明凶手并不想通过残忍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可能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只是想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为老师讨回公道。第二,作案时间都选在夜间或清晨,避开监控高频时段,这表明凶手心思缜密,对周边环境和监控分布有着详细的了解,经过了精心的策划。第三,每一起案件看上去都可以被归入‘意外’或‘自然死亡’范畴,这需要凶手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将犯罪现场伪装得如此巧妙。”
李津附和:“我们在调取第二案的记录仪格式化指令时发现,那段时间内有远程干预操作的痕迹,应该是用蓝牙或车内WIFI连接上传了一段代码。这不仅证明了凶手具备技术能力,还说明他对现代科技设备的运用非常熟练,很可能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者培训。”
“也就是说,对方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程望总结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动机、能力、计划性。这三点是我们破案的关键。那就锁定范围。”
“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极有可能是从基层走出来的寒门子弟。江州市基层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像秦言这样的乡村教师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可能是他们人生的引路人,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所以他们对老师的感情格外深厚。从犯罪心理角度来看,这类人更有可能为老师的冤屈展开报复。秦言的学生资料是我们的第一线索。”程望详细地分析着,每一句话都充满了逻辑和推理。
他看向林楠,目光中充满了期待,“我需要你尽快调取秦言任教二十余年来的优秀毕业生档案,尤其是考入985/211高校、留学背景的那一批人。在排查过程中,重点关注中途曾回国、近期活动轨迹异常的个体。同时,走访秦言生前熟识的同事、学生,仔细询问每一个细节,查有没有哪个学生在他死后异常沉默、甚至突然销声匿迹。这些异常行为都可能是重要的线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