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环的笔尖悬在A0图纸右下角三厘米处,钢笔铱粒反射着绘图仪冷白的光。按照行业惯例,这里该落下他规范的签名——姓名字母缩写加日期,用专用绘图笔描成标准黑体,像他设计的梁柱节点一样精确到毫米。但今天指腹下的纸张纤维带着某种陌生的躁动,让他想起郭静工作室里那批刚出窑的陶片,釉面在阳光下泛着不规则的虹彩。
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和他们初遇那天的湿度几乎相同。赵环放下笔,转身走向阳台。玻璃罐里泡着的陶土样本正缓缓沉淀,那是上周从郭静揉泥板上刮来的高岭土,他本想做材料成分分析,此刻却盯着罐底那圈浅褐色的泥痕出神——像极了郭静在他设计稿背面画的小星轨。
“在研究我的‘商业机密’?”郭静的声音裹着陶土的腥气飘过来,她刚从工作室回来,围裙口袋里露出半截捏扁的泥条。赵环侧身让她进来时,闻到她发间混着松木窑火的暖意,比绘图室里的墨香多了层烟火气的褶皱。
“在想签名。”他指着桌上摊开的美术馆最终设计图,“甲方要带签名的典藏版,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郭静俯身细看,指尖划过他打印好的电子签名:“太像机器刻的了,没有呼吸感。”她忽然从围裙里掏出块巴掌大的陶片,边缘带着刻意捏出的波浪纹,“昨天试釉料剩下的,你看这窑变的痕迹——”
陶片中央有圈浅凹的印记,是她无意识按上去的指腹纹,在青灰色釉面里洇出淡紫的晕。赵环的指尖触到那处凹陷时,忽然想起他们第一次在咖啡馆共看的那首诗,纸页边缘被雨水浸出的褶皱,和此刻陶片的弧度惊人地相似。
“可以试试用陶片压印。”他的声音里带着建筑师特有的笃定,手指已经在图纸上比划起来,“签名区留五厘米见方,陶片烧制前刻上基础纹样,压印时控制压强在0.3MPa左右,既能留下清晰痕迹,又不会戳破图纸。”
郭静挑眉,把陶片往他掌心一塞:“听起来像在设计节点详图。但陶土的收缩率你算过吗?还有釉料的流动性——”她忽然抓起他的绘图笔,在废图纸背面画了个简笔星芒,“比如刻这个,入窑前是锐角,烧出来可能会圆掉,就像你算好的日照角度,总会被云挡掉几分钟。”
那个傍晚,绘图室里的CAD线条和陶土碎屑开始了第一次正式对话。赵环翻出材料力学手册查陶土的抗压强度,郭静则把不同细度的陶土调成泥浆,在打印纸、硫酸纸、牛皮纸样本上做压印实验。当第一块刻着简化“环”字的陶片在半干状态下,在硫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