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环把笔记本电脑推到餐桌中央时,郭静正用软布擦拭刚出窑的青瓷盘。釉色在顶灯折射下泛着月光白,盘沿开片的纹路像极了他上周给她看过的老城区日照分析图——那些被建筑切割出的光影边界,在四季更迭中会洇出类似的细碎裂痕。
“看看这个。”他敲了敲屏幕上的柱状图,“春分日的日照角度计算好了,咱们阳台的种植区每天能有四小时直射光。”
郭静放下瓷盘凑过来,鼻尖几乎碰到屏幕。她的指尖在图表边缘画了道弧线:“你看这里,下午三点到四点的阴影梯度,像不像我昨天窑里那批梅子青的釉变?”
赵环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数据曲线的拐点处,发现了与釉料流动相似的韵律。他忽然想起上周去她工作室,撞见她蹲在窑炉前记录温度曲线,笔记本上除了数字,还画着歪歪扭扭的火焰形状。
“你的火候记录本呢?”他起身去书房翻找打印好的日照报告,“我想试试把两者叠在一起。”
陶窑记录本躺在工作台第三格抽屉里,封面沾着点点窑火灼烧的焦痕。郭静翻开时,纸页间飘出淡淡的松烟味,那是她烧窑时惯用的松木燃料留下的气息。某页右下角有片茶渍,形状竟与赵环设计稿上的天窗轮廓惊人地吻合。
“你看这天。”她指着3月12日的记录,红笔标注的1280℃旁边,用铅笔描了朵极小的云,“那天窑里的气氛特别好,这批杯子的开片比预期的细密。”
赵环把日照分析图铺在桌面上,将对应的春分日数据用红笔标出。当陶窑记录的温度曲线与建筑阴影变化轨迹在同一坐标系里延展时,两者在下午两点零七分形成了完全重合的波峰。
“这是巧合吗?”郭静的指尖悬在那个交点上,像是怕惊扰了某种隐秘的共振。
“在建筑声学里,不同频率的声波会在特定条件下叠加成驻波。”赵环取来直尺量了量两个波峰的间距,“或许温度与光线也有类似的共振频率。”
窗外的暮色正漫过对面楼的玻璃幕墙,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图纸上。郭静忽然想起去年深秋,她在陶轮上做一只收口瓶时,手指的力度变化恰好与赵环描述的建筑抗震节点位移曲线相吻合。当时她只当是错觉,此刻看着桌上的并置图表,忽然明白那些被称作“巧合”的瞬间,或许是两个灵魂在用各自的语言说着同一件事。
“我烧窑时总觉得,火是有记忆的。”她抽出张宣纸,把温度曲线拓印下来,“每次停火的瞬间,釉料凝固的纹路里,都藏着整个烧制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