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互动区”标注了个五角星,笔尖戳穿纸页的力度,让赵环想起她捏制茶杯把手时,拇指按压陶土的角度。展区中央的长桌上,散落着二十种不同质地的陶片,从粗砂陶到冰裂纹釉,标签上印着烧制温度与窑变系数。
郭静闭着眼拿起片青灰色陶瓦,指尖抚过表面细密的冰裂纹。“1280度烧的,降温时窑门开了条缝,冷空气进去造成的惊釉。”她把陶瓦塞进赵环掌心,他的指腹立刻捕捉到那些比导览图凹点更复杂的纹路——像老城区巷弄的航拍图,又像她昨晚在咖啡馆随手画的星轨草稿。
“你能摸到温度吗?”郭静的指尖覆在他手背上,两人掌心的陶瓦开始升温。赵环忽然想起自己设计的被动式住宅方案,通过材料导热系数计算室内温差,却从未想过温度本身也能成为对话的语言。
管理员来提醒闭馆时,郭静正用铅笔在导览图背面画陶轮。她画的不是标准侧视图,而是从上方俯视的旋转轨迹,线条在纸页边缘打了个结。“送给你。”她把导览图折成三角形,棱角恰好卡在他衬衫口袋里,像枚未经打磨的陶坯。
走出美术馆时,晚风卷着细雨扑在脸上。赵环摸出那张被体温焐热的导览图,发现郭静画的螺旋线背面,印着他上午标注的建筑承重数据。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迹在纸页中间相遇,像冰裂纹釉里交错的色线,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晕开。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在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广场的台阶被千万双脚磨出的弧度。当时他用激光测距仪测量那些不规则的凹陷,现在却觉得,那些被岁月打磨出的触感,或许才是建筑最诚实的导览图。
郭静的帆布包在路灯下晃出细碎声响,是她今天收集的陶片在碰撞。“明天去工地取样?”她转头时,雨珠落在睫毛上,像他设计图上未干的墨点,“我想试试用建筑废料做釉料。”
赵环展开导览图,雨水让郭静画的螺旋线晕成淡蓝色。他用铅笔在“触觉互动区”的五角星旁,补画了道建筑剖面图的轴线,两条线在纸页中央形成奇妙的对称。“下午三点,我带地质锤。”他说话时,指腹再次抚过那些凹点,忽然明白所谓共鸣,或许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轨迹,在某个瞬间找到彼此的纹路。
回家路上,他把导览图夹进《建筑材料学》第178页,那里正好讲陶土作为建筑饰面的应用。台灯下,纸页上的螺旋线与书中的陶土颗粒显微图重叠,赵环忽然抓起绘图笔,在空白处写下:“触觉记忆的本质,是力与时间的共谋。”笔尖划过纸页的力度,竟和郭静戳穿纸页时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