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展开在旁边的展示台上——那是尚未对外公布的穹顶方案,无数条弧线交织成星轨般的图案,在图纸角落用铅笔写着:"光的轨迹,应如星子坠入春水时的涟漪。"
郭静的手指轻轻拂过图纸上的线条,像在触摸立体的星夜。她的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未洗净的陶土,在白纸的映衬下勾勒出细小的阴影,那些阴影恰好落在图纸标注的"最佳观星角度"坐标上。赵环看着她专注的侧脸,想起第一次在画廊见到她时,路灯在她脸颊镀上的柔黄光晕,此刻展厅的灯光将她的睫毛投影在图纸上,形成颤动的星芒。
"这里需要一个陶艺装置。"赵环忽然指着图纸中央的圆形天井,"不是装饰,是空间的呼吸器官。"他的语速加快,带着找到知音的兴奋,"用陶土烧制的星子,悬挂在穹顶之下,当光线穿过时,影子会随时间在地面移动,像古老的日晷。"
郭静的眼睛亮了起来,她从包里拿出速写本,快速勾勒出陶星的造型:"要做成空心的,"她边画边解释,"陶土的厚度控制在0.8厘米,这样光线穿过时会产生特定的衍射,就像星子的大气层。"她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画出的弧线与赵环图纸上的穹顶轮廓完美重合。
此时画廊的参观者渐渐散去,只剩下他们两人在《星夜春水》的画框下。赵环注意到画框投在地上的阴影,恰好将两人的脚边圈成一个椭圆,像某种天然的结界。他想起在建筑史课上学过的"魔圈"概念——古埃及人认为圆圈能汇聚天地灵气,而此刻,这个由光影构成的圆圈,似乎也在汇聚着他们之间流动的能量。
"你知道吗?"郭静忽然放下笔,抬头看他,"当陶土在窑里达到1280度时,会发生一种'热释光'现象,那些被烧制进去的光,能保存千年。"她的目光转向画布上的星子,"就像这幅画里的蓝色,其实是画家捕捉到的某片威尼斯夜空的余温。"
赵环沉默着,脑海中却闪过无数数据:建筑材料的热传导系数、釉料的熔点曲线、光的波长与色彩的对应关系...但这些理性的参数,此刻都在郭静的话语里化作了可感知的温度。他想起自己设计的天窗,计算的不仅仅是光线角度,更是想让使用者在特定时刻,感受到阳光穿过玻璃时的那份暖意——那是建筑对时光的挽留,如同陶土对掌心温度的记忆。
画廊的保安开始关灯,只剩下《星夜春水》上方的射灯依旧亮着。赵环帮郭静收拾画具,指尖触到她速写本的封底,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电影票根,日期是他初到巴黎留学的那天。这种时空的巧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