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里的拱券线条,每一圈涟漪都像微型的穹顶。"她的指尖在画布前虚划,模仿水波的轨迹,"我第一次看到时,正在做一组'建筑陶',想把斗拱的弧度捏进陶罐的腹部。"
赵环的呼吸顿了顿。他想起上个月废弃的美术馆模型,穹顶的弧度始终差强人意,直到某天深夜,他在速写本上无意识画下的水波,竟意外解决了结构难题。此刻郭静描述的创作过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自己的思维轨迹,原来理性与感性的交汇,从来都藏在这些看似偶然的共鸣里。
"这个星子的落点..."他指着画布左下角,"刚好在春水波纹的焦点,物理学上叫'入射点与反射点的共轭位置'。"他从西装内袋掏出便携尺,本能地想测量角度,却在看到郭静含笑的目光时顿住——那眼神里没有嘲笑,而是一种"我懂你"的了然,如同他在工作室看到助手用3D打印机制作陶坯模型时的顿悟。
"我在景德镇试过把钴料撒成星图。"郭静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照片,上面是窑火中未完成的星空瓶,蓝色斑痕在匣钵里形成流动的银河,"出窑时发现,釉料受火温影响的流动轨迹,和你说的共轭位置几乎一致。"照片边角还贴着张小纸条:"火神的物理学——致未来能读懂窑变的建筑师。"
赵环的手指抚过照片上釉料凝固的纹理,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工程没有奇迹,只有可计算的偶然"。但此刻,这些跨越媒介的巧合让他意识到,或许所谓的理性,不过是人类为感知到的共鸣寻找的数学注脚。就像眼前这幅画,既是光与色的诗篇,也是角度与折射的公式。
画廊深处传来瓷器碰撞的轻响,侍者端着香槟托盘经过,水晶杯壁上的冷凝水在灯光下划出银色的轨迹。郭静接过两杯酒,将其中一杯递给赵环时,指尖在杯柄处短暂相触。那瞬间的温度传导让他想起在建筑工地测量混凝土养护温度时,测温仪探头接触水泥表面的刹那——同样是物质与物质的对话,同样在微观层面发生着分子的共振。
"你设计的美术馆穹顶..."郭静忽然转换话题,目光投向窗外被摩天楼切割的夜空,"是不是想让参观者在室内也能感受到星子坠落的瞬间?"她的语气带着笃定,仿佛透过建筑图纸看到了空间的灵魂,"就像我做陶罐时,总想让泥土记住手掌的弧度,那是人与物质的契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环呷了口香槟,气泡在舌尖炸开的触感让他想起窑火中陶土气泡破裂的微响。他从公文包取出折叠的设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