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的肌理让他想起某次暴雨中测绘的古塔砖墙。雨水冲刷下,砖缝里的青苔显影出星图般的图案,当时他用3D扫描仪记录下每一道纹路,却始终无法在图纸上复现那种湿润的生命力。而此刻,这只陶罐上的裂纹仿佛带着外婆掌心的余温,在他掌心跳动。
"您知道吗?"郭静忽然抬头,睫毛在灯光下投下细碎的阴影,"我在捏这个罐子时,陶轮突然停了三秒。后来查维修记录才发现,当时全市电压波动了0.3伏——这个微小的意外,恰好让泥坯形成了现在的弧度。"
赵环想起自己设计的美术馆穹顶,第十七次修改时因为计算错误,反而得到了更完美的曲线。他曾把那次失误称为"理性宇宙的涟漪",现在看来,那或许是命运在图纸上按下的指纹。
此时画廊的灯光忽然暗下,为即将开始的导览做准备。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赵环看见郭静眼中映着画布上的星芒,而自己的倒影则叠在她身后的玻璃上,形成一种奇妙的双重曝光效果。他想起大学时读过的《空间的诗学》,里面说:"当两个人的影子在玻璃上相遇,空间就产生了灵魂的回声。"
"我有个项目需要陶艺装置,"赵环听见自己说,声音比平时低了半度,"是个社区美术馆,穹顶设计刚好需要星芒坠落的意象。甲方推荐的名单里有您,我当时还在想,什么样的艺术家能让泥土发出星光的声音。"
郭静的瞳孔微微放大。她想起三天前收到的招标书,项目地点刚好在她常去的老城区,而设计方的名字"赵环",当时让她莫名想起某个星夜速写本上的签名。"我提交的方案里,用了陈腐五年的老泥,"她轻声说,"那种泥料里含有微量的云母,烧制后会在裂纹里留下星星点点的反光——就像夜空里不肯熄灭的残星。"
灯光重新亮起时,赵环注意到郭静耳垂上戴着一对陶土耳钉,形状是未完成的圆,边缘保留着手指捏塑的痕迹。这让他想起自己设计的建筑模型,总会在角落留一个未封闭的缺口,作为"空间的呼吸孔"。
"您看那幅画的光,"郭静忽然指向展厅中央的巨幅作品,"画家在星子坠入春水的位置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触,冷色调的星芒与暖色调的水波纹在边界处互相渗透——这多像我们现在,理性与感性在某个点上开始共振。"
赵环顺着她的手指望去。画布上,星芒的锐角与水波的弧线确实在交界处形成了奇妙的张力,像两个即将相拥的灵魂,在触碰的刹那保持着微妙的距离。他想起自己计算光轨时,总会在公式旁画下波浪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