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后发现那恰好是釉料汇聚最动人的地方。"
两人的影子在玻璃上重叠又分开。赵环注意到郭静高跟鞋叩击地面的频率,与展厅背景音乐里大提琴的拨弦节奏惊人地一致,而她说话时手部的 gestured幅度,刚好覆盖了他设计图上天窗的投影面积。这种身体语言与空间尺度的默契,让他想起在古籍里读到的"天人合一"——那些古代匠人似乎早就懂得,人体本身就是丈量世界的最佳标尺。
"其实我在您的作品介绍里看到过,"赵环忽然想起什么,从西装内袋取出手机,翻到画廊官网的页面,"您说陶艺是'泥土与时光的契约',而我的导师曾告诉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都在和非生命的物质对话,只是用的工具不同。"
郭静凑近屏幕,鼻尖几乎碰到手机玻璃。她看见自己的照片旁写着:"郭静的陶艺试图捕捉泥土记忆中的温度变化",而赵环的简介则是:"致力于在建筑结构中植入情感传导的孔隙"。这两段文字像两条平行线,突然在某个维度上交汇成圆。
"您看这个。"她忽然指向窗外。画廊对面的写字楼玻璃幕墙正在清洗,吊船划过墙面时,水流与玻璃摩擦产生的痕迹,竟在瞬间形成了与赵环速写本上相似的星轨图案。"刚才那一瞬间,机械运动产生了即兴的艺术——这和我在陶轮上故意让转速产生0.5转/分的波动,效果竟然如此相似。"
赵环屏住呼吸。他看见吊船操作员随手甩出的水流弧线,确实与他计算了十七次的天窗光轨弧度分毫不差。这种理性计算与偶然天成的重合,让他想起父亲常说的"工程没有奇迹,只有尚未被发现的规律",但此刻他更愿意相信,有些相遇本身就是宇宙级的精密设计。
"我父亲是结构工程师,"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他总说建筑的美在于受力的合理性,就像陶土的美在于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但我在老城区测绘时发现,那些百年老墙的裂缝里,常常嵌着孩子们塞进去的玻璃弹珠——这算不算是结构理性之外的感性批注?"
郭静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陶罐,巴掌大小,表面布满不规则的裂纹。"这是我外婆去世前烧的最后一窑,"她把陶罐放在赵环掌心,"出窑时所有作品都裂了,只有这个罐子的裂纹像极了她老年斑的分布。后来我才明白,所谓'缺陷',不过是时光在物质上留下的签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环的指尖触到陶罐表面的纹路,那些凹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