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的风裹着料峭寒意,像把细齿梳篦,掠过城市的每道褶皱。赵环站在设计院的落地窗前,指腹无意识摩挲着裤袋里那张烫金邀请函。画廊开幕式的日期就在今晚,而甲方推荐的参展艺术家名单里,那个叫郭静的陶艺家名字,像枚神秘的密码,在他心底反复叩击。
办公桌上摊着尚未完成的美术馆设计稿,穹顶的弧度经过十七次修改,终于呈现出接近理想的形态——那微微凹陷的曲面,恰似星子坠入春水时泛起的涟漪。赵环的目光落在图纸角落,那里不知何时被他用铅笔勾勒出无数细碎的星芒,层层叠叠,如同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银河。
“又在加班?”同事老王抱着文件路过,瞥见满桌图纸,“明天周末了,该放松放松。”
赵环笑了笑,指尖抚过图纸上某个关键节点:“这个穹顶的结构计算总觉得差点什么,像是……缺了点呼吸感。”
“你啊,就是太较真。”老王摇摇头,“商业项目讲究的是效率,哪有那么多空间给你找呼吸感。”
赵环沉默不语,思绪却飘回了童年。父亲带着他丈量老祠堂的木柱,粗糙的树皮蹭过掌心,青苔的湿润触感至今仍在记忆里鲜活。那时的他不懂,为何父亲总说建筑要精确到毫米,却忽略了梁柱间流淌的时光温度。直到后来,他在古籍里读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才明白真正的建筑应当是理性与感性的共生体。
此刻,窗外的霓虹渐次亮起,将城市切割成无数个发光的碎片。赵环想起上周在旧书店的奇遇——那本1930年代的民居设计图,背面赫然印着与郭静相似的陶土指纹拓印。当时他盯着那枚指纹,心跳莫名加速,仿佛跨越时空与某个未知的灵魂产生了共鸣。
另一边,郭静正在工作室做最后的准备。窑炉里的余温还未散尽,最新烧制的陶罐静静陈列在木架上。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只表面布满冰裂纹的作品上,釉色呈现出深邃的星夜蓝,裂纹的走向宛如银河倾泻。这个系列她取名为“未命名星座”,每一片碎陶都承载着不同的记忆与情绪。
“小静,准备好了吗?”助手小周探进头来,“画廊那边催了好几次,开幕式快开始了。”
郭静轻轻点头,目光却被工作台上一张泛黄的便签吸引。那是大学时写下的:“渴望遇见一个人,让灵魂与肉身都有归宿,如同星子找到承接它的春水。”字迹已有些模糊,但当年写下时的悸动依然清晰。她将便签小心夹进日记本,指尖触到纸页上细微的纹路,忽然想起在景德镇学艺时,老师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