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下周要去老城区测绘一个民国图书馆。"赵环放下筷子,决定打破沉默,"屋顶的桁架结构很有意思,用了……"
"榫卯加钢拉杆。"父亲突然插话,目光从电视上移开,"1935年留洋归来的建筑师设计的,图纸我在单位档案室见过。"他的语气平淡,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但赵环看见他放在桌下的手,无意识地比划了一个斗拱的形状。
饭后,赵环把绘图桌的模型放在父亲面前的茶几上。老人戴上老花镜,手指沿着桌面边缘的弧度慢慢滑动,碰到那个云纹拉手时,停顿了三秒钟。"倾斜角度15度,"他看着模型底部的标注,"考虑了日照方位角?"
"下午三点到五点,阳光会刚好照在图纸中央。"赵环站在他身后,看见父亲后颈的白发在灯光下微微颤抖,"抽屉深度30厘米,够放您的《建筑结构手册》,拉手用了榫卯……"
"知道了。"父亲打断他,声音有些沙哑,"明天让木工按这个尺寸做,材料用老榆木。"他没有抬头,只是用指尖轻轻敲了敲模型的桌面,像是在测试承重力。但赵环看见他眼镜片后的反光里,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像窑火里突然迸裂的陶釉。
郭静在工作室待到很晚,给那只刻着"静"字的茶杯上了最后一层透明釉。窑炉重新点燃时,她想起母亲年轻时的陶艺笔记,每一页都记着"粗陶碗成本0.8元,售价1.2元"的计算,却在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素描——画的是外婆天井里的兰花,旁边用铅笔写着:"要是能捏出这样的花就好了"。
手机震动,是母亲发来的微信,只有一张照片:客厅的窗台上,放着一只她早年烧的粗陶罐,里面插着几枝刚买的兰花。照片拍得有些模糊,花盆边缘的一道裂纹被逆光拍成了金色,像一道精心设计的窑变。郭静放大图片,看见花盆底部母亲偷偷刻上去的"静"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一滴凝固的陶土泪。
赵环离开父母家时,父亲送他到电梯口。电梯门即将关上的瞬间,老人突然说:"你那个社区花园的设计……长椅弧度还行。"声音不大,却像一颗投入春水的石子,在赵环心底漾开圈圈涟漪。他看着父亲逐渐缩小的身影,发现那个总用钢尺丈量世界的男人,此刻站在走廊灯光下,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根松动却依然挺立的梁柱。
夜风带着春夜的料峭,吹在赵环脸上却不觉得冷。他抬头看了看城市的夜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