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远处传来施工队收工的哨声,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将废墟染上不真实的彩色。赵环坐在瓦砾堆上,摩挲着砖面上的刻痕,忽然想起大学时读《考工记》,里面说“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当时他只记住了前半句的工艺美学,直到此刻才明白,“辨民器”的本质,是让器物承载人的生活痕迹,让建筑成为安放灵魂的容器。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母亲发来的微信:“你爸问你周末回不回家吃饭,他新买了台进口的绘图仪,说要教你用最新的CAD软件。”
赵环看着信息,嘴角牵起一抹苦涩的笑。父亲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宁愿用手工测绘图,也不愿用精准的三维建模。就像此刻他掌心的古砖,那些机器无法复刻的刻痕与凹痕,才是建筑最本真的呼吸。
他站起身,将刻着“安”字的青砖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夕阳彻底沉入地平线,废墟上空飞过一群归巢的鸽子,翅膀划过空气的声音像某种古老的韵律。赵环抬头望向CBD方向拔地而起的玻璃幕墙建筑群,它们在夜色中闪烁着冰冷的光,如同被抛光过度的现代文明标本。
而他背包里的古砖,却带着泥土的记忆和工匠的体温,像一颗被时光掩埋的种子。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坚持的从来不是与现实对抗,而是在理性构筑的城市丛林里,为那些即将消失的“活气”寻找新的土壤。
路过拆迁现场临时搭建的工棚时,他看见一盏昏黄的白炽灯下,一个年轻工人正在用铅笔在木板上画着什么。走近一看,竟是工棚外那棵被保留的老槐树,工人画的不是精确的植物图谱,而是槐树枝桠在风中的姿态,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给俺闺女带回去看。”
赵环停下脚步。工人抬头看见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收起木板:“瞎画着玩呢,城里的树跟俺们村的不一样。”
“很生动。”赵环指着画中树枝的弧度,“这里的摆动频率,像是三级风。”
工人惊讶地睁大眼睛。赵环笑了笑,从背包里拿出速写本,撕下一页,画出老槐树在不同风力下的形态变化,旁边标注着风速与枝条摆角的计算公式:“下次刮风时你可以看看,是不是这样。”
工人接过纸,像捧着珍宝似的看了又看:“俺念书少,不懂公式,但觉得您画的跟真的一样。”
这一刻,赵环忽然明白,理想主义并非孤芳自赏的坚持,而是找到理性与感性的共振点。就像这块刻着“安”字的古砖,既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