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环把咖啡杯搁在 drafting table 边缘时,马克杯底的水渍在聚酯薄膜上洇开,像极了他昨夜梦见的北极光。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只有他工位亮着灯,CAD 屏幕上的养老院走廊模型泛着冷光,而摊开的日照分析图上,他用红铅笔圈出的 23° 角正对着窗外沉睡的城市。
“冬至日 10:00 - 14:00,阳光会沿这个弧度穿透玻璃顶。”他喃喃自语,指尖划过纸面,那里有他偷偷标注的“星光投射点”——当然,甲方看到的版本里,这个词被改成了“最佳日照区域”。但赵环知道,当阳光以 23° 角斜切进走廊时,光斑会在地面形成星群状的投影,就像他童年在老祠堂屋顶看到的银河。
父亲的电话在清晨六点准时响起,听筒里传来老式座钟的滴答声,和他计算日照角度时的秒表节奏重合。“设计院的王院长说你交的方案又‘超标’了。”父亲的声音带着惯常的冷静,“走廊弧度多出来的 0.5 米,够做两间储物间。”
赵环望着分析图上用蓝色荧光笔勾勒的老人活动轨迹,那些曲线像被风吹动的星轨。“爸,这个弧度是按 60 岁以上老人步行速度计算的,转身半径必须留足。”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阳光照在身上的时间,会影响褪黑素分泌。”
“我只知道甲方要的是床位数量。”父亲挂断电话前,留下一句“别总做不切实际的梦”。赵环把手机扔在图纸上,屏幕亮起时,锁屏壁纸是他去年在希腊拍的帕特农神庙,那些历经千年的石柱阴影,此刻在他眼中竟化作了日照分析图上的光线轨迹。
上午九点的评审会,甲方代表用激光笔划过投影幕布:“赵工,我们需要的是可量化的投资回报,不是行为艺术。”他的笔尖停在走廊弧度的放大图上,“这个‘最佳日照区’,能多收多少床位费?”
会议室的长桌像一条冰冷的数轴,赵环的模型被推到桌角,旁边是甲方带来的标准层平面图,每个房间都被标注着精确的平方米数。他忽然想起大学时教授说的话:“商业建筑是资本的容器,别指望它装得下灵魂。”但此刻,他看着模型里用米粒模拟的老人活动区域,那些白色的颗粒在“星光投射点”处自然聚成星群,像某种无声的抗议。
“如果取消这个弧度,”赵环听见自己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响,“冬至日那天,走廊尽头的阳光会减少 47 分钟。”他调出日照模拟动画,光柱在标准层平面图上缩短成一截黯淡的线段,“对于坐轮椅的老人来说,这 4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