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它们竟能拼成一个完整的斐波那契螺旋。他想起上午在梁柱上看到的刻痕,连忙翻出笔记本对照——那些同心圆环的半径比,恰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
“不可能……”他喃喃自语,掏出手机计算。当最后一个小数点对上时,心跳突然漏了一拍。难道几百年前的匠人,已经懂得用数学公式来构建美学?他想起父亲常说的“结构决定形态”,此刻却觉得或许是形态先于结构,藏在那些看似随意的刻痕里。
深夜的古宅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只有全站仪的指示灯在黑暗中闪烁。赵环打着手电筒复查数据,光束扫过一根金柱时,偶然照亮了柱础与柱身的连接处。那里有个极隐蔽的凹槽,里面嵌着半片碎陶,陶片上刻着的水波纹路,让他想起童年祠堂里的苔藓。
“明天叫文物局的人来看看。”导师在电话里说,“别碰任何东西,保护现场。”赵环挂了电话,却忍不住用指尖摩挲那片碎陶。冰凉的陶土上,竟有个浅浅的指纹凹痕,像是谁很久以前留下的掌印。
接下来的三天,赵环像着了魔般研究那些暗刻符号。他把古宅的平面图输入电脑,意外发现正厅的面宽与进深之比,恰好是圆周率的近似值。而檐角的飞椽数量,对应着二十四节气。最让他震惊的是,当他把所有刻痕的位置连成线,在三维模型里竟形成了一张星图——北斗七星的勺柄,正指向冬至日的太阳方位。
“你这是在搞玄学。”同组的王同学看着他画满公式的草稿纸,忍不住笑出声,“古代匠人哪懂这么多,不过是巧合罢了。”赵环没说话,只是翻开《营造法式》注释本,指尖停在“以星象正方位”那行小字上。他想起父亲带他看北斗七星的那个夜晚,忽然明白那些刻痕不是巧合,而是匠人用身体丈量星空的密码。
第五天,文物局的专家来了。为首的老教授戴着老花镜,对着柱础上的凹槽看了半天,忽然一拍大腿:“这是‘阴阳榫’!史料记载过,匠人会在关键节点藏入陶片,取‘土能生木’之意。”赵环递过那半片碎陶,老教授接过来的手竟有些颤抖:“上面的纹路……像是宋代的绞胎瓷,可惜碎了。”
送走专家后,赵环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正厅里。夕阳从门缝斜射进来,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他闭上眼睛,想象着百年前的匠人如何在梁柱上刻下这些符号——他们没有全站仪,没有CAD,却能用身体感知星辰的轨迹,用手掌丈量木头的呼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结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