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系大二的那个夏天,蝉鸣像生锈的锯子锯着老城区的午后。赵环背着全站仪穿过垂花门时,木梁上的灰漆正成片剥落,露出底下暗红的木质肌理,像某种古老生物的皮肤。他的测绘对象是一座明清古宅,主人家早已搬离,只留下满院荒草和蛛网缠绕的窗棂。
“注意记录斗拱的出踩数,别漏了转角铺作。”导师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赵环蹲下身,指尖拂过阶条石上的凹痕,那是数百年间无数双脚打磨出的弧度。父亲曾说,建筑的寿命比人长,所以每一块砖都要算准承重,但此刻他看着那些被时光磨圆的棱角,忽然觉得精准的数据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在生长。
古宅的正厅有四根金柱,柱身布满细密的裂纹,像老人手背的青筋。赵环架起仪器,十字准星对准柱顶的斗拱,屏幕上立刻跳出一组三维数据。但他的目光却被柱身某处吸引——那是道极细的刻痕,形似甲骨文里的“星”字,周围环绕着几圈同心圆环,像是有人用指甲反复刮擦留下的印记。
“赵环!数据传到云端了吗?”导师的催促让他回过神。他按下发送键,看着屏幕上的点云模型逐渐成型,那些冰冷的数字正在还原这座老建筑的骨骼。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灵魂藏在全站仪捕捉不到的地方——比如梁架上褪色的彩绘,比如砖缝里长出的瓦松,比如那道神秘的刻痕。
午后的雷阵雨来得猝不及防,雨点砸在天井的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竟有半人高。赵环躲进檐下,看见雨水顺着垂兽的脊背滑落,在地面砸出一个个圆坑。他忽然想起父亲说过,古代匠人会根据雨滴的落点来校准建筑的排水系统,这让他想起自己昨天在图书馆查到的《营造法式》里“水落坡度”的计算公式。
雨停后,他爬上脚手架测量檩条间距。木梯在脚下发出“吱呀”声,像在抗议他的重量。当他的指尖触到一根童柱与横梁的交接处时,忽然发现榫卯缝隙里卡着一片泛黄的纸页。小心翼翼地抽出,只见上面用墨线画着几个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旁边用朱砂写着“三七分”三个字。
“这是什么?”他对着对讲机问导师。对方沉默片刻:“可能是前人留下的施工笔记,别管那些,抓紧测完。”赵环把纸页夹进笔记本,目光却被榫头的形状吸引——那不是常见的燕尾榫,而是前端略宽、后端收窄的特殊样式,像一只振翅的蝶。
傍晚收工时,他留在古宅整理数据。夕阳的金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复杂的几何图案。赵环蹲在地上,用粉笔将那些图案描摹下来,忽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