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泛黄的剪贴本,里面整整齐齐贴着我发表的第一篇豆腐块新闻——关于城郊小学图书室捐赠的简讯,标题旁密密麻麻写满批注:"导语不够抓人细节描写太弱"。"你看这个错别字,'书籍'写成了'书籍',我当时气得把你叫到办公室骂了半小时。"她笑着指着某个红圈,而我分明看见她眼眶泛起泪光。
窗外的蝉鸣声渐渐响亮,程丽老师说起报社的变革:"现在《牡丹晚报》不仅有纸质版,还有短视频号、有声电台,上个月刚做了'黄河滩区迁建'的VR全景报道。"她调出手机里的爆款视频,镜头里白发苍苍的老支书对着镜头讲述新家的故事,评论区满是"看哭了这就是我们的家乡"的留言。这些鲜活的记录,让我忽然意识到,乡土文学的表达形式正在悄然进化。
午休时分,程丽老师带我穿过半个城区,来到我们曾经跑新闻时最爱的羊肉汤馆。老板娘一眼认出我们:"哎哟,程记者和小冰!还是老样子?"铝锅里的羊汤咕嘟作响,撒上青翠的香菜,熟悉的味道瞬间勾起无数回忆。程丽老师说起这些年带过的新人:"有个学农学的小姑娘,把直播间开到了牡丹园里,教网友识别牡丹品种,现在粉丝都快百万了。"她舀起一勺滚烫的汤,"时代变了,但记录乡土的初心不能变。"
下午的编辑部热闹非凡,我跟着程丽老师参加选题会。二十多个年轻人围坐成U型,投影仪上闪过一幅幅乡村采风的照片:无人机视角下整齐的光伏农田、非遗传承人制作鲁锦的特写、返乡创业青年的智能温室大棚。"我们想做个'新新农人'系列,"策划部主任推了推眼镜,"但总觉得文字表达上差点温度。"我的目光落在角落里低头记笔记的实习生,她笔记本扉页画着歪歪扭扭的向日葵,忽然想起自己也曾在采访本上偷偷写诗。
接下来的三天,我带着青年记者们走进郓城的水浒好汉城。午后的阳光斜照在青石板路上,卖糖画的老人手腕轻转,金色的糖丝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观察他的动作,"我示意围在旁边的记者,"注意看他眼神里的专注,还有孩子们踮脚张望时翘起的脚尖。"一位叫小雨的女记者突然惊呼:"他围裙上的补丁都补得这么讲究,像朵小梅花!"这句话让所有人眼前一亮,采风本上的记录顿时生动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鄄城孙膑旅游城,我们偶遇正在直播的当地文旅局长。他操着浓重的方言,热情地介绍着孙膑书院的历史,直播间里不断弹出"局长好可爱马上订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