绡也面露钦佩。杨昭更是精神一振!
“妙!大妙!”杨昭抚掌赞叹,“林卿此三策,乃固本强基、招贤纳士、广聚资财之良方!准奏!即刻以孤之名,颁行天下!”
太子杨昭的《求贤令》连同《告天下文》的誊本,再次通过朱雀部的飞羽,如雪片般飞向各地。与之前充满悲愤的讨逆宣言不同,这份求贤令充满了务实与希望:
“…孤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今国步维艰,逆贼未平,思贤若渴!特颁此令:
无论卿相之后,亦或白屋寒门;无论饱学鸿儒,亦或匠作奇才;凡怀忠义之心,有济世之能者,皆可赴邙山招贤馆!
孤将亲设考台,沈墨先生主考!笔试以策论,观尔经纬之才;面试以应对,察尔应变之智;核验以心志,明尔忠贞之节! 但有真才实学,必量才录用,授以青鳞,委以重任!功勋卓着者,他日必裂土封爵,与国同休!
此令,天地共鉴,绝不食言!大隋太子杨昭,于邙山翘首以待四方贤才!”
这份措辞恳切、明确给出上升通道的求贤令,在等级森严、世家门阀垄断上升渠道的隋末,无异于一道惊雷!无数身处底层、饱读诗书却报国无门的寒门士子,技艺精湛却郁郁不得志的工匠,甚至一些因战乱流离失所、心怀故国的旧隋低阶官吏,眼中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邙山!太子殿下求贤!”
“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沈墨先生主考!”
“青鳞令!这是我们的机会!”
各地通往邙山的小道上,开始出现风尘仆仆的身影。他们或背着破旧的书箱,或带着简单的工具,怀揣着改变命运、建功立业的梦想,向着那面“奉诏讨逆”的旗帜汇聚。
与此同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杜衡的指挥下悄然展开。
洛阳及周边重镇的显眼处(城墙、集市、酒楼茶馆),在某个清晨,突然贴出了一份盖着鲜红太子印玺的《龙鳞铁券发行告示》。告示旁,还站着几名玄武部精心挑选、口齿伶俐的“宣讲员”。
告示内容详述了“龙鳞铁券”的形制、等级、捐纳标准(如:捐粟百石可得“铜鳞券”,千石可得“银鳞券”,万石或等价重要军资可得“金鳞券”),以及未来可兑换的种种“实利”和荣誉!尤其是“优先专营权”和“兑换相应品级虚衔官爵”两条,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
“听说了吗?太子殿下发行‘龙鳞铁券’了!”
“捐粮就能换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