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黄河以北迁徙,决定沿黄河北岸组建一道防线,暂时抵挡杨平太平民团的进攻。
此次公子派我前来,一则是向右将军报丧,告知我家主公战死之事;
二则是向右将军求援,请右将军尽快发兵。
不然,仅凭兖州万余郡兵,根本无法守护黄河防线。
一旦杨平的护民军突破黄河,河北之地一马平川,正如杨平突袭徐州之时,五天六夜便可疾驰七百余里,再兼有天雷攻城之力……”
说到这里,荀彧就不说了,因为在场的人都明白——从鄄城渡过黄河到邺城也不过五百来里,和七百多里有什么区别?!
杨平骑兵,甚至用不了五天六夜!只需三天,就能兵临城下,炸开城门。
想到这里,这些本来还以为战争很远的河北高士,一个个如坐针毡,纷纷起身,向袁绍建议尽快派兵南下。
但此时的袁绍,思考点却和这些谋士们不一样。
袁绍思考的是:曹昂竟然已经在兖州境内实际上效仿周天子进行分封了,意图用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迅速、全面地取得兖州世家大族、地主豪强的支持,进而拉出队伍抵抗杨平。
自家的那位侄子袁绍是知道的,毕竟也算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自家的那位侄子绝对是不会这么干的!
一旦曹昂在兖州开了个头,自己河北之地如果不效仿,人心也就散了;
人心一散,队伍就没法带了。
想他袁绍,原本凭着家族四世三公的影响力,特别是河北地区一半以上的官吏都靠袁家举荐方能入仕,自己才能将原来的冀州牧韩馥收拾掉,坐上了冀州牧的位置,进而如今坐拥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四州。
这靠的还是政治中的利益交换,最多再加一些名声问题。
但关键是,此时已经是生死存亡之时,名声顶个屁用!
如果自己不给手下足够的好处,那是不行的。
正思索间,又见卫兵前来通传,说是兖州刺史曹操送来加急军报。
这一下,堂中人均是目光奇怪地盯向荀彧——兖州刺史曹操不是已经死了吗?难道还能死而复生?
随后,传令兵进堂问话,原来这个是曹操在五月十三日上午,派出向袁绍,建议尽快联合征剿杨平的那波信使。
只是那波信使没有高桥马鞍,也没有双边马镫,一千来里地,五天跑完,已经算是高速度了。
误会解除之后,袁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