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型瓷窑逐渐成型。
这个大瓷窑的透气口设计得别具匠心,修成了斗型通风道。它沿着山体倾斜向上延伸,仿佛一条蜿蜒的巨龙,能将大瓷窑烧窑产生的大部分热烟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窑外。
接着,在大瓷窑的上方,依山势拔高一节,又修建了一个规模稍小的瓷窑。这个小瓷窑虽然只能烧制八千块砖,但它与大瓷窑通过斗形烟道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二次燃烧系统。内部结构就像一个斜放在山体上的巨型大葫芦!
同样的方法被再次运用,工人们依山势又建造了一个和第一个大瓷窑一样大的瓷窑。然后,他们如法炮制,复制出一个与小瓷窑规模相同的瓷窑。两个一模一样的大葫芦就斜躺在山体上!
这样一来,四个瓷窑头尾相接,宛如一条沉睡的卧龙,静静地卧在山脚下,等待着被点燃的那一刻,释放出无尽的热量和创造力。
卧龙瓷窑的原理其实非常巧妙且实用。它充分利用了大瓷窑在烧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烟气。这些热烟气由于热气流向上走的特性,会自然地上升。而卧龙瓷窑巧妙地设计了斗型烟道,使得热烟气能够加速进入小瓷窑。
进入小瓷窑的热烟气会对小瓷窑的燃烧起到助燃的作用,从而让小瓷窑能够保持稳定的高温状态。这样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瓷窑的烧制成品率,还能确保烧制出的瓷器质量更加稳定和优良。
与此同时,小瓷窑中的热气流并不会被浪费掉。它们会通过斗型通风口进入上一级的大瓷窑,提前对瓷胎进行烘干处理。这一步骤非常关键,因为烘干后的瓷胎在烧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吸收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烧制效果。
当小瓷窑完成烧制并开窑后,工作人员可以迅速堵死小通风口,然后点燃大瓷窑进行烧制。这样,大小两个瓷窑就可以同时进行烧制,形成一种类似于流水线作业的烧窑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卧龙瓷窑实现了高效、节能且稳定的烧制过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不仅如此,这种方法更是就地取材,将制好的砖坯直接在瓷窑里码放整齐。如此一来,便避免了二次搬运砖坯,从而大大降低了砖坯的破损率。这无疑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是宋朝开创中国最成功瓷器烧制工艺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决定性工艺的出现,使得昔日价格高昂的瓷器得以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次我大胆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