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气血冻住了,结成了块,得用温药慢慢化,就像春天化冻,冰慢慢变成水,急不来。"
老太太叹了口气:"要是早知道这些,我家老头子也不至于......"
"现在知道也不晚,"岐大夫安慰她,"好多人查出肿块就慌了,恨不得立马除掉,结果越折腾越糟。你看那些没查出来的,带着肿块活了一辈子,不也好好的?关键是别惊扰它,同时把自己的阳气养好,正气足了,邪气自然不敢嚣张。"
李大爷的治疗持续了半年。从一开始的只能喝米汤,到后来能吃馒头、喝小米粥;从整天躺在床上,到能在院子里晒太阳、跟老伙计下棋。虽然复查时肿块还在,但比原来小了一半,医生说控制得很好。
这天,李大爷让儿子拎了一篮子自家种的橘子来谢岐大夫。"岐大夫,您这药喝着心里踏实,不像化疗,喝下去浑身都难受。"他剥开个橘子,递给岐大夫,"您说的'共存',我现在信了,只要我能吃能喝,能陪着孙子长大,这肿块爱咋地咋地。"
岐大夫接过橘子,掰了一瓣放进嘴里:"这就对了。人活着,靠的是一股阳气,阳气足,啥病都能扛一扛;阳气虚,没病也能熬出病。不管啥病,先把阳气保住,把胃气顾好,就有底气。"他转头对旁边抄方的小周说,"你记着,治这种病,就像种庄稼,三分靠药,七分靠养。养啥?养阳气,养胃气,养心情。肝气郁结的人爱生这病,你看那些爱着急、爱生气的,是不是容易生病?《素问》说'暴忧之病也',心情郁结,阳气就不通,不通的地方就容易长肿块。"
小周在本子上记着:"师父,那是不是所有肿块都能用温药?有的人发烧、口渴,看着像热证啊。"
"那得看是真热还是假热,"岐大夫指着窗外的太阳,"夏天中午太阳毒,看着热,可到了夜里就凉了;有的人表面发烧、口渴,其实是内里太寒,把热气逼到外面来了,就像冰窖里点了堆火,外面看着热,里面还是冰的。这时候要是用凉药,就像往冰窖里泼冷水,越泼越寒。得用温药把里面的冰化了,外面的热自然就退了。"他拿起桌上的四逆汤方,"你看这方子,附子、干姜都是大热的药,就是用来化冰的,冰化了,气血通了,病邪就没地方待了。"
正说着,镇上的张老师来了。他前阵子查出胃里有个小肿块,吓得好几天睡不着觉,听李大爷说岐大夫看得好,特地来问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岐大夫给他诊完脉,说:"你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