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大夫指着她的膝盖,"《素问·痹论》说'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您这关节里不光有寒湿,还有瘀血,就像冻住的泥坑,又硬又堵。"
王老太叹口气:"都怪年轻时候爱美,大冬天穿单裤,现在报应来了......"
"给您用老张的方子,再加几味活血的。"岐大夫拿起当归,油润的切片上带着红筋:"当归得用归尾,专能破血,23克,像给瘀血开条路;芍药用白芍,32克,能养血还能柔筋,您这筋都硬了,得靠它软化。再加50克川芎,这药辛香走窜,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把全身的血盘活,就像给淤塞的河道清淤。"
他一边包药一边说:"您年纪大了,肝肾更虚,桑寄生加到30克,杜仲加到35克,就像给老树多培点土。煎药时加五颗红枣,掰开了放进去,能补气血,还能让药味儿顺口些。"
王老太的孙女小声问:"大夫,我奶奶这病,能好到啥程度?"
"至少能让她蹲下系鞋带,赶上明年的广场舞比赛。"岐大夫笑着说,"但得坚持喝药,就像老房子翻新,一天修一点,慢慢就结实了。"
傍晚时分,岐仁堂的药香飘出半条街。岐大夫把今天的药方誊写到本子上,夕阳透过窗棂,照在"独活寄生汤加减"几个字上。药臼里的细辛还留着细碎的粉末,砂锅里的附子咕嘟着,发出轻微的声响,像在跟窗外的秋风对话。
老张背着药包往家走,路过菜市场时,停下脚步,试着弯腰拎起一捆菠菜——居然能拎起来了!他咧开嘴笑,露出两排黄牙,后腰的疼痛还在,但心里的劲儿却回来了。
岐大夫看着窗外老张的背影,想起师父临终前说的话:"治痹证,就像给冻僵的人暖身子,先焐心口,再暖手脚,一步都不能错。药要猛,但心要细,不然冻着的人,猛地烤火,会裂口子的。"他摸了摸案头的《黄帝内经》,书页里夹着的杜仲标本,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仿佛在应和着那句老话:医道再深,也深不过体恤;药味再苦,只要能暖透人心,就不算白熬。
夜色渐浓,岐仁堂的灯还亮着。岐大夫把明天要用的药材备好,独活、寄生、杜仲分门别类,砂锅里的药汁已经熬好,盛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等着明天来复诊的老张。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药柜上,那些沉默的药材仿佛都醒了,在月光下轻轻呼吸,积攒着驱散风寒的力量,就像这世间所有的等待,都在为一个温暖的明天。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i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