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过来了,求您救救她......"
岐大夫示意他坐下,倒了杯热水递过去:"《黄帝内经》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痛'。她这病,根源在'寒'和'湿'。长期住地下室,寒湿之气从肌肤渗入经络,就像一块木头泡在水里,日子久了就会朽坏。寒湿阻滞了气血运行,所以麻木刺痛;阳气被寒湿困住,无法温煦四肢,所以怕冷;脾肾阳气受损,运化无力,所以吃不下、拉不出;夜里发热出汗,是阳气被郁,欲伸不得,就像焖在锅里的柴火,虽然烧不旺,也会冒热气。"
他指着窗外的老槐树:"你看这树,要是根泡在水里,枝桠被冻着,叶子肯定要枯。人也一样,阳气就是根,寒湿就是冰水,根被冻坏了,全身都要出问题。"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深意
王大哥听得连连点头:"大夫说得对!她夏天总说关节疼,以为是累的,没当回事......"
岐大夫提笔开方,一边写一边解释:"《伤寒论》里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她现在的情况,就是少阴受寒,阳气不足,所以要用麻黄散寒,附子温阳,细辛通经。再配上附子理中汤,理中焦脾胃,就像给锅里添柴,让脾胃这个'后天之本'运转起来。"
他指着药方上的药名:"附子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它'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是回阳救逆的要药。但要用得恰到好处,就像冬天烧火,柴少了不暖和,柴多了又怕烧过了头。"
处方写好,是:麻黄15g,细辛15g,附子45g,红参20g,五灵脂15g,茯苓30g,白术30g,干姜30g,川牛膝30g,肉苁蓉30g,仙灵脾30g,砂仁10g,生麦芽30g,黄芪30g,桂枝30g,白芍20g,炙甘草15g,生姜15片,大枣10枚。
"这药要先煎附子,煮开后再小火炖一个小时,再放其他药。"岐大夫特意叮嘱,"另外,回去后每天用艾灸关元、中脘、气海这三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一刻钟。关元是人身元气所在,中脘管脾胃,气海能补气,就像给身体的小火炉添柴加炭。"
王大哥捧着药方,手指微微发抖:"谢谢您,大夫!我们这就回去抓药,一定按您说的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岐大夫送他们到门口,看着救护车消失在巷口的拐角,回头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