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总觉得空,自然想吃得多。可吃进去不消化,都成了废料,人能不瘦吗?"他提笔写药方,笔尖在纸上沙沙响:"附子10克(先煎),砂仁1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小林在一旁称药,竹戥子晃悠悠的:"师父,张叔这舌苔厚,是不是得加点祛湿的?"岐大夫点点头:"加茯苓15克,苍术10克。他这湿,是因为阳气不足,水湿化不掉,就像梅雨天墙角长的霉,光擦不行,得开窗晒太阳。"
老张攥着药方要走,岐大夫叫住他:"你那保温杯里的凉茶别喝了,换成生姜红枣茶。还有,冰啤酒、凉菜都得忌,你那火炉子本来就弱,再浇冰水,不就彻底灭了?"老张连连点头,电动车筐里的保温杯晃得更响了,像是在应和。
三日后清晨,老张又来了,脸上的红血丝淡了些。"岐大夫,管用!"他嗓门洪亮,"口干好多了,晚上睡觉后背不冒凉气了,就是早上起来有点上火,嗓子疼。"岐大夫诊脉,脉象比之前有力些:"这是好事,阳气慢慢起来了,把郁在上面的虚火带出来了。"他在药方里加了麦冬15克、玉竹10克:"加点滋阴的,不是为了灭火,是为了让阳气有地方落脚,就像烧火得有柴,光有火苗没柴,也烧不旺。"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穿旗袍的老太太,是退休的中学老师刘阿姨,手里捏着块手帕,不时擦嘴角的涎水。"岐大夫,我这嘴总干,刚喝了水,过会儿又渴,舌头还发木,尝不出味儿。"刘阿姨的声音带着气音,去年感染那病后,她就落下这毛病,西医说是什么"味觉障碍",吃了不少维生素也没用。
岐大夫让她伸出舌头,舌质淡紫,苔白腻,舌尖还有些瘀点。"您这不仅是元阳不足,还有点气滞血瘀。"他按了按刘阿姨的手腕,"脉沉涩,像小河沟里有淤泥,水流不畅。那病邪伤了阳气,气血走不动,津液送不到口舌,自然干渴。"
刘阿姨叹了口气:"我现在连最喜欢的广式早茶都吃不下,虾饺尝着像橡皮,皮蛋瘦肉粥没味儿。"岐大夫取过纸笔:"给您用桂枝10克,附子6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再加点砂仁、木香理气。"他指着药方解释:"桂枝能通阳化气,当归、白芍养血,就像给河道清淤,再开闸放水,水流畅了,田地才能浇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我能吃点什么?"刘阿姨问。岐大夫想了想:"用生姜、羊肉炖汤,少放盐,加点黄芪、党参,每周喝两次。《本草纲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