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雨巷深处的惊风愁
梅雨季的申城,青石板路被泡得发亮,岐仁堂的桃木匾额上凝着水珠。药柜里的菖蒲香混着新晒的艾草味,在堂内织成薄雾。当岐大夫用戥子称着明天麻时,竹帘"哗啦"一声被撞开,带进一团湿冷的水汽。
"岐大夫...您快看看俺家丫丫..."说话的是张嫂,怀里紧紧抱着个小女孩。那孩子约莫六岁,小脸煞白如纸,嘴唇泛着青紫色,右眼微微向外斜睨,脸上还散着几处黄白色的虫斑,像撒在宣纸上的茶渍。
岐大夫连忙挪开药碾子,让张嫂坐在铺着蓝布垫的竹榻上。"别急,慢慢说,"他倒了杯温热的枣茶递过去,"孩子这毛病,是从什么时候起的?"
张嫂接过茶杯,手抖得厉害,茶水溅在粗布围裙上:"去年秋天发了场高热,烧退了就抽过一次。今年春天又抽了一回,到夏天就不对劲了,每周都犯,跟撞了煞神似的。去西医院看,说是...说是中了邪风,吃了药也不管用。最近半月更凶了,三天两头犯,都在夜里,俺跟她爹吓得整宿不敢合眼..."
第一章:望闻问切中的风痰谜局
岐大夫蹲下身,想摸摸孩子的头,小丫却猛地瑟缩了一下,眼神涣散如蒙雾的玻璃。"别怕,爷爷看看小手。"他轻轻执起小丫的手腕,指尖刚触到寸关尺,便察觉到脉象弦急如琴弦紧绷,尺部虚浮,关部滑数如珠走玉盘。
"发作时是什么模样?"岐大夫翻开小丫的眼皮,结膜淡白,又让她伸舌,舌苔白腻厚如豆腐渣,舌质偏淡。
张嫂绞着衣角,声音发颤:"跟丢了魂似的,先是眼睛往上翻,接着浑身抽搐,跟牵线木偶似的,嘴唇都咬出血了,嘴里吐着白泡泡,喉咙里呼噜呼噜响,跟拽风箱似的。每次抽完,孩子就跟散了架似的,昏睡半天才能缓过来..."
岐大夫点点头,走到药柜前抽出《幼科发挥》的线装本,翻到"惊风门"篇:"孩子这症候,中医叫'痫症',就像天地间的狂风骤雨,来得急,去得也快。《黄帝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是标,脾肾不足是本。"
他指着书中插图:"你看这小儿五脏,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孩子先天肾元不足,就像家里的地基不牢;后天脾胃虚弱,好比粮仓受潮。肾亏则肝木失养,如根基不固的大树,遇风便摇;脾虚则痰湿内生,似河道淤泥堵塞,风痰相搏,上蒙清窍,就会突然发作。"
张嫂似懂非懂:"岐大夫,她脸上这些白斑,是不是真有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