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湿浊瘀热内蕴,灼伤血络,血溢脉外,故成下血之症。血色鲜红,多为近血,病在大肠,有热象;血色暗红,多为血行不畅,兼有瘀滞。两者并见,正是脾虚为本,湿瘀热为标的表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肚子隐隐作胀,乃脾虚湿困,气机不畅;周身乏力、语声低微,是脾气虚衰,气血生化不足;舌润而嫩,亦是脾虚湿盛之征。这诸多症候,看似繁杂,实则皆围绕‘脾虚肝郁,湿瘀蕴肠’这一病机而来。”
林小姐听得入神,眉头渐渐舒展:“经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了,原来这便血不是简单的‘上火’,根子在脾胃和情绪上。”
“正是如此。”岐大夫微笑道,“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要寻其根本。你这病,非一日之寒,调理也需假以时日,不可操之过急。”
第三章:本草方解定乾坤
“那大夫,您看该如何调理呢?”林小姐语气中带着期待。
岐大夫沉吟片刻,取过案头的狼毫笔,铺开一张桑皮纸,提笔书写处方。他边写边解释:“治你这症,当以健脾益气、疏肝化湿为主,兼以凉血止血、调和气血。我拟一方,以《脾胃论》之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合《医学心悟》之加味香连丸意,再佐以止血之品。”
只见纸上墨字清晰,写道:
处方:
党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陈皮9g 柴胡9g 当归12g 白芍15g
炒薏苡仁30g 炒山药15g 白扁豆12g
地榆炭15g 槐花炭12g 仙鹤草30g
黄连3g 木香6g 煨葛根15g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乃四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为治脾虚之基础,《神农本草经》言党参‘主补五脏,益中气’,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取其健脾燥湿之功。”岐大夫指着药方解释,“炒薏苡仁、炒山药、白扁豆,助四君子健脾化湿,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山药‘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此三药合用,既健脾又利湿,使湿浊从小便而去。”
“陈皮理气和胃,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此三药乃疏肝健脾之妙配。”他继续道,“肝属木,脾属土,木旺则克土,故需疏肝以缓脾急,《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