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头:“来,把舌头伸出来我看看。”
林小姐依言伸舌,只见舌质颜色偏淡红,质地显得嫩软,舌面湿润,水液较多。舌中部有一条明显的竖向裂纹,又深又宽,像是土地干涸的裂痕,而舌体两侧靠近边缘的地方,明显比中间低陷,形成两道浅浅的沟,反倒是舌中部显得有些隆起,如同山丘。
“嗯,舌象已明。”岐大夫示意她收回舌头,“平日里可有手脚发凉、怕冷的感觉?月经量如何,色质可正常?”
“手脚倒是不怎么冷,就是有时候觉得身上没什么热气。月经量还行,就是颜色有时候偏暗,有少量血块。”林小姐仔细回想道。
第二章:岐黄妙理析病机
堂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岐大夫手指轻叩着案头,目光落在窗外那株老槐树的新叶上,缓缓开口:“林小姐,你这便血之症,中医谓之‘下血’,《金匮要略》里分‘远血’与‘近血’,你这便后出血,血色有鲜有暗,需细细辨之。但究其根本,病位虽在肠腑,病根却在脾胃,兼及肝脾失调。”
他见林小姐面露疑惑,便换了更通俗的说法:“人身上的脾胃,就好比那田间的磨盘,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把吃进去的东西化成气血津液,供养全身。你的舌象,中部属脾胃,舌质嫩淡,是脾虚气弱之象;舌面湿润,说明体内有湿浊;那道深裂纹,如同土地失于濡养而开裂,是脾气不足,津液不能上荣舌面所致;舌两侧属肝,边缘凹陷,中部隆起,恰似土虚而木乘,肝气不舒,横逆犯脾之象。”
“您是说,我这病跟脾胃虚弱、肝气不舒有关?”林小姐若有所思。
“正是。”岐大夫端起桌上的青瓷茶杯,呷了口清茶,“你看你大便先干后溏,此乃脾虚之典型——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不能升清降浊,清阳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便结,故成‘初硬后溏’之象。《脾胃论》言:‘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你长期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又兼情志不舒,肝郁则克脾土,脾虚则湿内生,湿浊阻滞肠道,气血运行不畅,日久便生瘀热。”
“那便血又是怎么回事呢?有时候红有时候暗,看得我心惊胆战。”林小姐追问。
“这便要说到‘血不循经’了。”岐大夫放下茶杯,语气郑重,“《黄帝内经》云:‘脾统血,肝藏血。’脾气充足,方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肝气条达,方能藏血而不妄行。今你脾虚气弱,统血无力,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兼之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