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的咳嗽明显减轻,黄痰变少了,大便也通畅了。岐大夫见她舌红稍退,苔黄渐化,便减了桑白皮的量,加了麦冬二钱:“肺热已清,但阴津受伤,麦冬能养阴润肺,《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最适合热病后期滋阴。”
他又给了个食疗方:“用绿豆一两、百合五钱、粳米二两,煮成粥,加少许冰糖,每天喝一碗。绿豆清热,百合润肺,粳米养胃,既能清余热,又能补津液。”
李姐不好意思地说:“岐大夫,我现在知道了,孩子不能捂太严,幼儿园老师说月月现在穿得跟小朋友一样,也不喊热了,晚上睡觉也不踢被子了。”
【医理点睛·从“肺为娇脏”到“清润兼施”】
此案关键在于“肺热壅盛”。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加之家长“过暖致热”,内外合邪,导致肺热炽盛。《素问·痿论》曰“肺热叶焦”,形象地说明肺热会灼伤肺阴,使肺失清肃。
清宁散中,桑白皮甘寒入肺,专泻肺经实热,为君药;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退虚热,为臣药;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使肺热从小便而解,为佐药;栝蒌皮、杏仁清热化痰、降气止咳,为使药。全方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清泻肺热,又顾护阴津,符合小儿“易实易虚”的病理特点。
后期加麦冬,体现了“热邪伤阴,滋阴善后”的思路,正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此案虽未入营血,但热邪伤津,及时滋阴,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第三幕·药香里的辨治心法】
【师徒对话·百部桑皮的阴阳之道】
傍晚收诊时,阿安捧着药斗问岐大夫:“师父,百部治寒咳,桑白皮治热咳,可有时候孩子咳嗽又有寒又有热,怎么分呢?”
岐大夫擦着药碾,缓缓道:“小儿咳嗽,虽分寒热,却不可死守成规。你看冬冬,寒咳为主,但痰郁久了也会化热;月月热咳为主,可空调房里也受了风寒。关键是看舌脉,辨寒热轻重。”
他拿起一片百部和一块桑白皮:“百部色黄,性微温,入脾肺经,就像春日暖阳,能驱散肺中寒气,又能健脾化痰,适合寒咳有痰者;桑白皮色白,性甘寒,入肺经,就像夏日清泉,能浇灭肺中烈火,又能利水消肿,适合热咳伤津者。但记住,小儿‘脾常不足’,无论寒咳热咳,都要兼顾脾胃,所以百部丸里有健脾的底子,清宁散中也有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