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部不用枇杷叶?”
“问得好,”岐大夫笑着解释,“枇杷叶虽能止咳,但性微寒,适合热咳;百部性微温,专走肺经,既能散肺中寒邪,又能润肺止咳,就像给肺穿了件小棉袄,驱寒又保暖。冬冬这咳嗽,寒是因,痰是果,必须用温药把寒邪化开,痰饮才能随之而去。”
他特意叮嘱陈嫂:“麻黄要先煎十分钟,去其浮沫,减少发汗力;药要煎三次,每次取半碗,混合后分三次温服。喝完药给孩子盖好被子,出点微汗最好,但别出大汗,伤了阳气。”
临走时,岐大夫又教陈嫂按摩肺俞穴:“后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每天用掌心搓热,按揉100次,能宣肺止咳。”
【疗效回访·冰棍换姜汤的转变】
三日后,陈嫂带着冬冬来复诊,小家伙活蹦乱跳的,手里攥着块生姜糖:“岐大夫,喝第一剂药后,冬冬夜里就咳得少了;第二剂喝完,痰能吐出来了,是白稀痰;第三剂喝完,基本不咳了,就是还有点鼻塞。”
岐大夫见冬冬舌苔白腻渐退,脉浮紧已缓,便在原方里减去麻黄,加了荆芥二钱:“风寒已散七八分,荆芥辛温解表,比麻黄更平和,专去体表残留的风寒。记住了,以后孩子少吃生冷,尤其是冬天,胃里暖了,肺里才不会招寒。”
陈嫂连连点头:“您说得对,我现在每天早上都给孩子煮姜汤冲鸡蛋,小家伙也不吵着吃冰棍了,说姜汤比糖水还暖乎。”
【医理点睛·从“形寒饮冷”到“温润止咳”】
此案核心在于“寒邪束肺”。小儿为“纯阳之体”,看似阳气旺盛,实则“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外界寒邪的抵御能力较弱。《素问·咳论》明确指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冬冬吃冰棍是“寒饮食伤胃”,又逢外界风寒,导致“肺寒”,肺气失宣,上逆而咳。
百部丸中,百部温润止咳为君,麻黄散寒宣肺为臣,杏仁降气化痰为佐,紫菀、白前润肺止咳为使,全方温而不燥,散中有收,恰合小儿“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复诊去麻黄加荆芥,体现了“衰其大半而止”的治则,防止温散过度耗伤正气,改用荆芥轻散余邪,更符合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的病理特点。
【第二幕·暑气里的桑皮凉剂】
【城乡剪影·空调房里的热咳娃】
夏至刚过,暑气蒸腾。城郊服装厂的李姐抱着女儿月月冲进岐仁堂,孩子咳得满脸通红,嗓子里像冒火,喝了好多水都不解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