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原方剂量,生姜加倍,马上煎药!”
男子看着药方:“岐大夫,我妈这么大年纪,能吃这么猛的药吗?”
“此乃《金匮要略》附方,专为‘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而设。”岐大夫边盯着药炉边解释,“方中茯苓健脾利水,人参、白术大补脾胃之气,看似补药,实则寓攻于补——脾健则痰自化;枳实破气消积,橘皮理气化痰,使停滞的痰饮得以消散;生姜用量最重,既能温胃化饮,又能制半夏(虽此方无半夏,但生姜性温,可助化痰)之寒,更能防人参之壅滞。这方子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是为老太太这种本虚标实的痰饮证而设。”
【疗效转归·从痰厥到脾肾双补】
七剂药后,王老太太胃胀大减,能吃半碗粥了,精神也好多了。岐大夫复诊时,见她舌苔仍厚,但已不像先前那般板结,脉滑象稍减。
“痰饮已去七八分,但根本问题在脾肾阳气不足。”岐大夫换了方子,“现在用茯苓饮合温肾方:原方减枳实之破,加附子一钱(先煎)、肉桂一钱、杜仲三钱、续断三钱。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如同在体内点起一把火,火旺则水湿自化;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老太太年纪大了,肝肾也要兼顾。”
他又教家属做茯苓莲子粥:“茯苓、莲子、粳米同煮,加少许红糖,健脾补肾,老太太吃最合适。平时帮她按揉丰隆穴,这是化痰要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
一个月后,王老太太由家人搀扶着来道谢,虽步履蹒跚,但面色红润,说话也有力气了:“岐大夫,多谢您救了我这把老骨头。现在胃不胀了,头也不晕了,晚上能睡踏实觉了。”
【医理点睛·“温药和之”的痰饮总则】
此案是“痰饮致厥”的典型案例。《金匮要略》明确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王老太太的痰厥,根本在于脾肾阳虚,痰饮内生。茯苓饮温健脾阳、化痰消饮,是“和之”的体现;后期合温肾方,是从根本上温补命门之火,使“火能生土”,脾阳得温,痰饮自然难以再生。这正合《景岳全书》“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的理论,治疗痰饮病,不仅要治脾,更要治肾,尤其是老年人,肾气虚衰,更需脾肾双补。
【尾声·老槐树下的药香流年】
暮色漫进岐仁堂时,岐大夫正将晒干的茯苓收进陶罐。老槐树的影子斜斜映在药柜上,那些刻着“茯苓”“白术”“人参”的抽屉,在岁月里磨出温润的包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