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大夫见她舌苔白腻渐退,腹部温度回升,便在原方里加了干姜二钱、制附子一钱(先煎):“这是给你温补肾阳,《伤寒论》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阳气足了,水湿才能化开。”
他又细细叮嘱:“往后雨天别再下地,衣服湿了立刻换。每天早上用山药、茯苓、粳米煮粥喝,健脾祛湿;晚上用艾叶水泡脚,泡到后背微微出汗,能温通经络。”
两个月后,李嫂子送来自家种的青菜,笑得满脸褶子:“岐大夫,我这咳嗽真好了!下雨天也不犯了,晚上能睡整觉了。您说的山药粥,我天天喝,胃里暖烘烘的,连多年的老寒腿都轻省了!”
【医理点睛·脾肺肾三脏的治水之道】
此案体现了“肺脾同治,兼顾肾阳”的思路。慢性咳嗽多非独病在肺,尤其是痰湿型咳嗽,病根多在脾胃。茯苓饮健脾化痰,是“治痰先治脾”;加荆芥祛风,是因“风为百病之长”,痰湿常借风邪为患;后期加干姜、附子,是从“肾主水”论治,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足则脾阳得温,水湿代谢才能正常。这正是《黄帝内经》“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的临床体现,治疗痰饮病,既要治其标(肺),更要治其本(脾肾)。
【第三案·八旬阿婆的痰厥之谜】
【暮年急症·晕厥背后的痰湿困局】
夏至前一日,暑气蒸腾。一位中年男子背着老母亲冲进岐仁堂,老太太双目紧闭,面色苍白如纸。
“岐大夫!我妈刚才在院子里择菜,突然就晕过去了,怎么叫都不醒,缓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现在说胃胀得厉害,吃不下东西。”男子急得满头大汗。
老太太姓王,八十五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脾胃不好,常觉胃胀。岐大夫俯身为老太太诊察:舌苔白厚腻得像积了层豆腐渣,脉滑大有力,按之却空。再问病史,家属说老太太近半个月一直胃胀,吃啥都不香,昨天还说头晕乎乎的。
“这是痰厥。”岐大夫神色凝重,“《丹溪心法》讲‘无痰不作眩’,更别说晕厥了。老太太年事已高,脾胃本虚,又逢长夏湿盛,饮食稍有不慎,痰湿内生,阻滞中焦。痰饮属阴邪,重浊黏滞,蒙蔽清阳,故而突然晕厥;痰饮停于胃脘,所以胃胀不食。”
【处方急救·原方不动的经典之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快,取茯苓饮原方!”岐大夫立刻吩咐药童,“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