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甘淡而平,最善利水渗湿,兼能健脾和中。我用《金匮要略》里的茯苓饮加减,茯苓、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枳实破气消积,橘皮理气化痰,再加生姜温胃化饮——这是原方的底子。”
【处方玄机·三剂药里的攻守之道】
说着便提笔开方,墨字落在宣纸上沙沙有声:“原方基础上,我给你加了半夏三钱,取其降逆化痰之力,《本草纲目》说它‘治腹胀,目不得瞑’;加桂枝二钱,通阳化气,助脾胃气化;再添炒莱菔子三钱,消食导滞,好比给堵塞的河道开个泄洪口。”
小林盯着药方:“岐大夫,这人参……我年轻,补得动吗?”
“傻姑娘,”岐大夫笑了,“你这舌苔虽腻,脉却沉滑无力,看似实证,实则本虚标实。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痰湿易生,不用人参、白术培补后天,痰饮如何化得干净?就像治水,既要疏通河道,也要加固堤坝。”
【疗效回访·一觉睡到日头高】
三日后小林再来,眼睛亮得像点了灯:“岐大夫!喝第一剂药后,肚子就‘咕噜’响了几声,胀感松快不少;第二剂喝完,晚上居然能睡着了!第三剂喝完,昨晚一觉睡到闹钟响,胃脘那儿软和多了!”
岐大夫复诊时见她舌苔白腻渐退,脉滑稍减,便在原方里加了苏叶三钱:“你舌尖还有点红,是外感风邪未净,苏叶能解表散寒,又兼理气和胃,巩固疗效。记住了,往后再忙也要按时吃饭,早餐喝碗小米粥最养脾胃,冰饮甜食能戒就戒了。”
他又教她按揉内关穴:“手腕横纹上三指,两筋之间,胃胀时按一按,能理气和胃。”小林连连点头,临走时闻着堂里的茯苓香,深吸了一口气,只觉胃脘处清清爽爽,仿佛积压许久的浊气都随药气散了。
【医理点睛·从“胃不和”到“心神安”】
此案核心在于“痰饮扰心”。饮食伤脾是因,痰湿中阻是标,失眠是果。茯苓饮健脾化湿以治其本,加味后增强降逆、通阳、消食之力,使中焦气机恢复“脾升胃降”的常态。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痰湿阻滞,卫气无法正常入阴,故而失眠。待痰湿化、气机畅,卫气循常,自然能安枕而眠。
【第二案·五年咳嗽与灶台上的凉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城乡剪影·雨地里的痰饮病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