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到米谷充肠
头煎药煎好时,已是掌灯时分。小张端来黑褐色的药汤,岐大夫亲自扶起桂芳,用小银勺一勺勺喂她喝下。肉桂的辛香混着熟地的甜腻,入喉却不燥,反而带着一股暖流沉向丹田。
三日后,王大柱气喘吁吁地跑来复诊:“岐大夫!桂芳泄泻次数少了,昨天夜里只泻了七八次,脓血也少了!就是今早五更天,肚子又咕噜叫,泻了一次稀便。”
岐大夫却面露喜色:“五更泄泻,乃‘肾泄’之兆,非坏事也。《难经·五十七难》言‘肾泄者,五更泄,肠鸣即泻’,此为阳气渐复,与阴邪相争之象。”他诊过脉,见尺部脉象稍起,关脉仍弱,便说:“将补中益气汤中人参改为党参三钱(9g),黄芪加至一两(30g),再加生姜三片、大枣五枚,增强温中和胃之力。六味汤续服,肉桂减为五分(1.5g),以防温燥伤阴。”
又过五日,桂芳能自己坐起来喝小米粥了。她告诉岐大夫:“服药后身上暖乎了,冷汗也不出了,就是嘴里没味儿,想吃点酸的。”
岐大夫笑道:“想食酸味,是肝木欲疏泄脾土,好事。可煮山药粥时加几片山楂,既健脾又开胃,但不可过酸。”他指着《金匮要略》中“产后病脉证治”篇:“仲景言‘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待你泄泻止后,可用当归、生姜、羊肉炖汤,补血温阳,但此刻脾胃尚弱,不可早用。”
半个月后,桂芳抱着襁褓中的孩子来到岐仁堂。她穿着新做的蓝布褂子,面色红润,脚步轻快,哪里还有半分病容?孩子在怀里睡得香甜,小拳头紧紧攥着。王大柱扛着一袋新收的小米,非要送给岐大夫:“您救了我们全家的命!这小米是自家种的,您一定得收下!”
岐大夫推辞不过,笑着收下,又叮嘱:“产后百日内,仍需注意:晨起可喝姜枣茶温脾,午时食山药莲子粥固肾,晚食小米粥和胃。忌生冷、忌忧思、忌劳累。脾为后天之本,如大地(坤)厚实,阳气(乾)才能健运不息。”
桂芳康复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城郊村落传开。有人说岐大夫是“岐伯再世”,有人说他的药方“能调阴阳、转乾坤”。李家庄的刘大夫听闻后,特意来岐仁堂请教,岐大夫拿出《景岳全书》对他说:“张景岳言‘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产后痢疾尤需谨慎。世人见下利即言‘滞下’,动辄用通导,却不知产后多虚,当以‘补’为纲,‘通’为变。”
夕阳西下,岐伯山上的金银花镀上一层金辉。岐大夫站在诊堂门口,看着小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