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平稳,如同宣判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公文。他不再看石牢中的惨状,转身,紫袍的身影无声地没入诏狱深沉的黑暗之中。沉重的牢门在他身后缓缓合拢,隔绝了孔鲋微弱的气息和那浓得化不开的血腥。
---
**第二幕:兰台秘阁,字狱铸鼎**
廷尉府的森然寒气尚未散尽,兰台宫(皇家图书馆及档案机构)深处的秘阁之内,气氛却如同冰封。巨大的紫檀木长案上,堆积着如山般的简牍、帛书。这些并非寻常典籍,而是由黑冰台、各郡县酷吏日夜兼程、如梳篦般搜刮收缴而来的“禁书”——《诗》、《书》、百家语,以及所有非秦篆书写的文字载体!
竹简被粗暴地扯断编绳,散乱堆积;珍贵的帛书被揉成一团,沾满污渍;古老的龟甲兽骨卜辞被随意丢弃在角落;甚至一些刻有六国文字的陶器碎片、青铜器铭文拓片,也如同垃圾般混杂其中。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竹木的霉味、帛丝腐朽的气息,以及一种…文明被肢解、被遗弃的悲凉。
秘阁中央,李斯端坐于案后。他换上了一身素净的深灰色常服,神情专注而肃穆,如同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仪式。他面前铺陈着一张巨大的、洁白如雪的“冰蚕素帛”。帛旁,摆放着他那套闻名天下的篆刻工具:大小不一、刃口磨砺得寒光闪闪的青铜刻刀,细腻如尘的朱砂、石墨、靛蓝、雌黄等矿物颜料,以及数方珍贵的松烟墨锭。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案头一卷由他亲自拟定、始皇帝朱笔御批的诏书——《书同文字令》。诏书的核心,便是由他李斯主持,以秦篆为唯一标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并颁行天下《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篇字书,作为“书同文”的法定范本!
“取‘仁’字简来。” 李斯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秘阁的死寂。
一名侍立的小吏立刻从堆积如山的禁书中,小心翼翼地翻找出一卷边缘烧焦、书写着楚篆“仁”字的竹简,恭敬地呈上。
李斯接过竹简,目光落在那个结构繁复、线条圆润、充满楚地浪漫飘逸风格的“仁”字上。他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就是这个字,在琅琊台上,被那个叫公羊迟的老儒生以血书写,成了对抗帝国意志的象征!就是这个字,承载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核心,成了那些腐儒对抗严刑峻法的精神支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仁?” 李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他拿起一柄最细的、如同柳叶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