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审慎估算,预备用在支付流民俘虏相关费用的银两,大致在五百万两左右。
给予漕帮东主的报酬,商定约为三百万两。
而投入到武器补给方面的资金,差不多需要八百万两,雇佣车马行、镖局等负责护卫工作的开销,约计二百万两。
如此一番安排之后,余下的约二百万两,大体上是要留作后续进军陕西时使用。
在晋豫地区收拢的流民俘虏,经由股东们共同商议决定,采取由公中出资的方式,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分配。
至于大兴地区的那批流民,就遵循谁家招揽的便归谁家所有的原则。
这般分配究竟是为何呢?
原因其实颇为简单,许多在京为官之人,尤其是那些家境清贫的官员,手头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与粮食去招揽流民。
就拿这一百万俘虏来说,按照股份分配下去,平均每一股能够分得一百人。
哪怕是按照一户家庭来计算,只要能分到二十名青壮劳动力,凭借他们的劳力,差不多也能勉强开垦、种植五百亩的土地,这对于各方势力的恢复与发展而言,都有着不小的助力。
往昔那些在钱财上锱铢必较、分毫必争的大股东们,如今可真是财大气粗,腰包鼓起来后,也终于懂得为小股东们多多思量了。
这里头其实还有另一层深意,那便是他们抢先一步,在皇帝之前收揽了京畿地区的大量流民。
要知道,一旦皇帝手头没有流民可用,极有可能致使大片土地抛荒,无人耕种。
毕竟,这世上有句话说得好,惹天惹地,千万别惹皇帝,皇帝既能给你好处,让你飞黄腾达,要是惹恼了他,给你使点绊子、降点灾祸,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就拿眼下的情况来说,按照皇帝所占的股数,理应分配到十一万俘虏,其中青壮劳力便有两万多人。
有了这些人力,怎么着也能开垦、种植出五十万亩的田地来,是吧?
大家心里都有数,只要皇帝能得到这份应有的“红利”,总不至于跟他们撕破脸皮,双方还能维持表面的和气。
再说朱有建这边,他又怎会在这些事儿上斤斤计较呢?
且看徐州那边,如今聚集着三四十万的人口,再加上北直隶地区那些即将被剔除军队编制的兵员,零零总总加起来得有五十万人之多。
朱有建早有打算,这些人将来可都是要成为佃户的,他还准备给他们每人分配一块自留地,无论如何,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