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篝火的最后余烬
当黎明前的寒气渗入火山洞时,马龙被冻醒了。洞顶凝结的水珠滴在兽皮睡袋上,结成细小的冰晶,而昨晚的篝火已熄,只剩下冰冷的灰烬和几截未燃尽的火山榕木炭。他裹紧兽皮,望向洞口——那里弥漫着白色的雾气,不是火山蒸汽,而是洞内低温与洞外热气相遇形成的冷凝水,这是他来到荒岛第119天最寒冷的清晨。
身旁的火蜥蜴幼崽“熔熔”正蜷在火山蛋壳碎片上,琉璃般的鳞片黯淡无光,尾部的熔岩斑纹不再流动,反而凝结成暗红色的纹路。这只被他驯服的小生物对低温极为敏感,此刻正发出微弱的“嘶嘶”声,热脉冲断断续续,像即将熄灭的烛火。阿灰则趴在熔熔身边,用体温为它取暖,鼻子上的湿苔藓结了一层薄冰,可见洞内温度已跌破10℃。
“不能再靠篝火了。”马龙喃喃自语,想起昨夜为添柴而冒雨出洞的情景。火山灰混合雨水形成的泥浆糊满了洞口,险些引发小规模塌方,而篝火的烟柱在清晨的火山灰层中格外显眼,可能引来掠食者。更重要的是,第118天孵化出的火山幼鸟“焰羽”——那只从紫金色蛋壳中破壳的生物,正用黑曜石般的喙啄着冰冷的地面,羽毛上的金色纹路因寒冷而黯淡,这让他意识到:恒温环境是建立永久基地的关键。
他掌心的银灰色纹路突然泛起橙红色微光,指向洞壁深处——那里嵌着几块半月前采集的磁铁矿,矿石表面吸附着火山灰,却在低温下透出异样的温热。这让他想起第111天制作热电柱时的发现:磁铁矿与赤铁矿在温差下能传导热能,而昨夜熔熔靠近矿石时,鳞片的光流似乎活跃了些。或许,他能构建一张热能网络,将火山深处的热量导至营地。
矿石血管的地热循环
勘探地热源头的过程如同追溯大地的血管。马龙带着熔熔和阿灰深入火山裂隙,掌心的橙红光纹与地下热能产生共鸣,引导他来到一道沸腾的硫磺泉旁。泉眼直径约两米,水面漂浮着黄色的硫泡沫,泉底涌出的热气让周围的玄武岩呈现出赭红色,温度探测显示泉眼核心超过300℃,是理想的热能源头。
“就用这里做‘心脏’。”他决定。熔熔兴奋地甩动尾巴,将一块硫晶体拍入泉中,水面立刻腾起蓝紫色的火焰,证明此处能量活跃。马龙则从兽皮袋中倒出精选的矿石:磁铁矿负责导热,赤铁矿增强热稳定性,还有少量从岩浆瀑布采集的火山玻璃,用于隔热。他用岩石软化能力在泉眼周围开凿出环形沟槽,沟槽底部铺着捣碎的赤铁矿粉,形成原始的热交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