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兄王博桢护送着王婉,一行人顺利的在次日的傍晚时分到达了五台山。一路上春光明媚,柳枝长出细细的嫩芽,野桃花含羞静悄悄的绽放,长于深闺的王婉新奇的窥探着这外面的世界,农夫吆喝着黄牛在田里扶犁耕种;三三两两的儿童在村畔打闹嬉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王婉的心情也随之开阔起来,她看到溪边那浣衣的少女是那么娇憨可爱,驿边路旁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是如此顽强的生生不息,口中默默吟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因提前安排的下榻之处为佛母洞庵,又称“千佛堂”。是一个尼姑庵堂,堂兄王博桢只能带着众侍卫及轿夫在庵外住下。早已有佛母洞的住持慈云师太亲自来迎,慈云师太年届六旬左右,容长脸,着青灰色长袍,神态安详,她看着正向她施礼的美丽少女,“王婉叨扰师太清静了,今劳师太亲迎,于心不安”。仪态万方,声音清脆悦耳。慈云师太带着浅浅的微笑,双手合十还礼道:“阿弥陀佛,善哉,施主远道而来,一路辛苦”。
王婉又和堂兄话别,才带着众女眷随着慈云师太及两个小尼姑向庵堂而去。慈云师太颇有兴致地给王婉介绍着“原说佛母不仅是指生育了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也指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为诸佛之母,为方便教化,利益众生,乃化做菩萨,协助释迦牟尼弘法利生。世人进入佛母洞即为“投胎佛母”,受其恩遇;出洞即为“佛母重生”,脱胎换骨。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的登临佛母洞,虔诚发心,把入洞出洞视为大因缘。恳请佛母加持,获得重生,消除业障,福慧双增。”王婉听的满脸神往,躬身谢道:“今听师太讲佛,真是精妙绝伦,婉儿受教了。”
穿过山下洁白挺拔的石牌楼,到了半山的一座木构彩绘的圆缘亭,慈云师太让众人稍事休息。王婉遥望五座台顶,山山相连,于群山环抱中云岚缭绕,清泉细流,在嘉木瑞草的装点下,众多的寺宇散布其间,殿堂楼塔优雅多姿,尽显古韵情致,真是一派瑰丽庄严的佛国风光。
再沿着长长的石阶一路往上行,王婉在慈云师太的陪同下先到佛母殿里焚香参拜之后,才到了庵中居士的住处,位于藏经楼后的一所清静的小院。众人自去安置,王婉再次拜谢慈云师太:“师太费心了。”慈云师太道:“庵堂简陋,望施主切莫嫌弃。万物变化,生而又灭,一切众生,信念为先。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空有不二,破除我执。施主聪慧,当悟之。”晚课钟声响起,慈云师太告辞去了。
王婉用过小尼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