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者王建国鞋底提取到的红土颗粒分布模式,几乎完全吻合!
那种红土,源自临州西郊废弃的采石场,而王建国生前最后的活动轨迹,就曾指向那里!
这辆冷链货车,绝对有问题!
这种吻合不仅仅意味着车辆与受害者可能存在关联,也许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完整的犯罪链条,冷链货车可能是运输犯罪物品的工具,而受害者鞋底的红土颗粒则是他们之间联系的纽带。
我还得思考这其中是否存在其他未知的因素,比如运输的时间安排、路线选择等,会不会与案件的其他线索有关联。
我立刻将这个发现通过电话告知了张队。
从快递分拣站出来,外面的风更大了,吹得路旁的树叶沙沙作响。
我快步走向林疏桐的车,心中满是对案情的思索。
坐上车后,窗外的街景飞速后退,灯光在眼前不断闪烁。
车在马路上疾驰,发动机的轰鸣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我靠在座椅上,脑海中依旧在整理着各种线索。
不知不觉,车已经开到了警局门口。
回到市局,刚走进刑侦支队的大办公室,就看到张队正站在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前,脸色铁青。
屏幕上,赫然播放着一段监控录像,画面有些摇晃,但内容却让我如遭雷击——那是我在废弃天台蹲下身子,用放大镜查看地面胶布的背影!
“这是……”我喉咙发干。
张队指着屏幕,声音沙哑:“这是十五分钟前,我们技术科紧急从临州一中那个‘瘫痪’的监控主机里恢复出来的片段。但诡异的是,你看这个拍摄角度。”
他调出一个警局周边的建筑平面图,在上面标记了两个点。
“这是临州一中天台,这是我们市局的顶楼。这个监控镜头的角度,和朝向,分明是从我们警局顶楼拍摄过去的!”
我浑身一震。
警局顶楼?
那里除了常规的避雷设施,根本没有安装对外监控的摄像头。
唯一的例外……是我父亲生前留下的一台老式执法记录仪,具备长焦拍摄功能,他偶尔会用来记录城市远景。
那台记录仪,一直存放在档案室的老旧证物柜里。
是谁动了它?
又是谁,能从警局内部,精准地将镜头对准我在中学校园天台的一举一动?
“内鬼”两个字如同毒蛇般噬咬着我的神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