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他是通过犯罪感来证明他比其他人要诚实,而他也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着。然而,这样的方式却是一种歪门邪道。由于他不愿意面对考试和工作上的问题,这使他变得懦弱而手足无措。他的各种行为都是在躲避可以使他遭受失败的事情,很明显,在教堂和餐厅,他同样是在用荒诞的手法来获取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引发了这样的行为,而随之而来的感情也似乎显得合情合理了。
我们知道,在一个人人生最初的4~5年里,我们关注的是构建灵魂的整体性,并将灵魂和肉体联系起来。我们会利用遗传和后天环境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对它们进行修正,以便以此为目标来获取个人优越感。在第五年圆满画上句号的时候,一个人的人格就已经成了定局,比如,他赋予生活怎样的意义,他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样的,他达到目标的方法有哪些,他的情绪是怎样的,等等。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这些都可能改变,但是,改变的前提是他必须从先前形成的错误模式中摆脱出来。就像是他之前的所有行为都和他对生活的态度相一致,同样地,现在的行为也需要和他对生活的新态度保持一致。
个体是通过他的感官来了解外界环境,并从中捕获信息的。因此,从一个人如何训练自身可以看出:他希望从环境中捕获哪些信息,以及他将怎样利用这些经验。倘若我们注意他们观察和聆听的方法,以及哪些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我们就可以充分了解他们,也就是说,他们的举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一个人的举手投足,我们可以判断出他的身体受过什么样的训练,以及他怎样利用这些器官来选取他要捕获的信息。一个人的行为永远是被其认定的生活意义所限制的。
此外,我们可以在心理学原有的定义上再添加一些元素。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以个人对其身体印象的态度为研究对象的,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不同个体间心灵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在通常情况下,心灵会把不能适合环境以及无法满足客观需求的肉体看成一种负担。所以,那些身体有残缺的孩子在心灵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阻碍会比正常儿童多得多。要让心灵行使影响并指挥肉体获取优越感的作用,就会更加困难。他们要想和他人一样达成目标,必须付出更多,更加地专心致志,因此,他们的心灵负荷会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