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落地,规划新程
青石坳小学的教师办公室里,煤油灯在深夜依旧亮着。马得水、福瑶和陈老师、林老师围坐在木桌前,桌上铺满了写满字迹的教案纸和孩子们的画作。“我们可以把山林变成移动课堂,让孩子们在观察昆虫、采集植物的过程中学习自然科学。” 福瑶指着窗外的群山,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陈老师则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补充道:“再结合线上教学,让孩子们把观察成果做成电子档案,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分享。”
第二天清晨,老师们便将新的教学计划告知了孩子们。听到以后可以经常去山林里上课,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小刚激动地跳起来:“我早就想仔细看看树上的鸟窝了!” 但也有孩子露出担忧的神色,小丽小声说:“在山里上课,要是遇到危险怎么办?” 马得水笑着安抚:“老师们会全程保护大家,还会教你们辨认危险,这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首试新堂,惊喜与挑战
第一堂自然探索课在村后的竹林展开。孩子们背着小竹篓,拿着放大镜和笔记本,跟在老师身后。小芳紧紧盯着地上爬行的甲虫,小心翼翼地用树枝挡住它的去路,仔细观察它触角的摆动,嘴里还念叨着:“原来甲虫的壳上有这么多花纹。” 突然,她脚下一滑,差点摔倒,身旁的小明眼疾手快拉住了她。
然而,新课堂也遇到了问题。当孩子们想要用手机拍摄昆虫时,却发现山里信号极不稳定,根本无法上传观察视频。林老师看着孩子们失落的表情,灵机一动:“我们先把观察到的内容画下来,回学校再整理成图文资料。” 于是,竹林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画笔摩擦声,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看到的一切。
困难接踵,携手攻坚
随着自然课堂的推进,教学物资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孩子们在观察植物时,发现仅有的几本图鉴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制作电子档案时,学校的老旧电脑经常卡顿死机。面对这些困难,马得水和福瑶再次踏上了寻求帮助的道路。
他们找到村里的能工巧匠,一起动手制作简易的昆虫标本盒;又联系曾经帮助过学校的公益组织,详细说明了目前的困境。幸运的是,公益组织很快寄来了一批二手平板电脑和最新的自然科学书籍。当崭新的学习设备送到学校时,孩子们围着箱子又蹦又跳,小刚抱着平板电脑爱不释手:“以后我们就能随时查资料了!”
成果初显,成长蜕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原本胆小的小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