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本地的。”
* 靠窗的下铺,一个皮肤白皙、气质斯文、穿着讲究的男生正在整理一摞厚厚的英文原版书,他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在许明远身上停留片刻,带着一丝审视,才微微颔首:“**李哲**,上海。”
许明远将行李放到剩下的靠门上铺,露出一个友善的笑容:“大家好,我叫**许明远**,H省的。以后多多关照!” 简单的自我介绍,却立刻让宿舍的气氛活跃起来(除了周宇阳又戴上了耳机)。陈涛热情地帮忙递东西,李哲则看似随意地问起了许明远的高考分数和专业。
“计算机系,638分。”许明远平静地回答。
“638?”陈涛倒吸一口凉气,看许明远的眼神立刻带上了崇拜。
李哲镜片后的目光也闪烁了一下,微微点头:“很高,计算机系…不错。” 语气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些认可。周宇阳的耳机里,音乐声似乎也调小了些。
下午,许明远按照通知,前往计算机系大楼,与他的学业导师——**郑国栋教授**见面。郑教授年约五十,头发花白,面容严肃,是计算机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在操作系统和分布式计算领域颇有建树。
郑教授的办公室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他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穿着朴素、眼神却异常沉静的学生,开门见山:“许明远同学,你的‘弹性培养计划’是学校特批的,责任重大。我看了你的档案和高考成绩,很优秀。但大学不是高中,计算机科学更是浩瀚深海。你的‘社会实践’计划是什么?如何保证不影响学业?”
许明远早有准备,从容应答:“郑老师,我的社会实践核心是‘学以致用’和‘前沿探索’。初期,我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一些开源社区项目(如Linux内核的汉化或简单补丁开发),或者为一些小型企业提供基础的信息化咨询和网站建设服务。这些都是对课堂知识的直接应用和深化。同时,我会密切关注国内外互联网和软硬件技术的最新动态,做一些预研性的小项目。所有实践内容,我会定期向您书面汇报进展和收获。学业上,我保证核心课程成绩不低于85分(GPA 3.7以上),并积极参与实验室活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既体现了实践性,又强调了学业底线。郑教授严肃的脸色缓和了一些:“开源社区…信息化咨询…思路还算清晰。记住你的保证!学校给你机会,是希望培养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标杆,而不是本末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