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的军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瞬间在苦泉绿洲激荡起汹涌的波澜。
战争的齿轮,在这座沙漠中的孤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精密与高效疯狂转动。
军营——铁与火的熔炉
练兵场上的呼喝声陡然拔高了一个层级,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老兵的眼神更加锐利,新兵的稚气被迅速磨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存和胜利的渴望。
训练强度被提升到了极致。烈日下,士兵们身着重甲——特制的、内衬软木隔热、减轻负重的沙漠甲,
在滚烫的沙地上反复冲锋、结阵、格挡。
模拟沙暴环境下的作战演练成为日常:
士兵们蒙上特制的、仅留狭窄视孔的沙尘护目巾,
在人为制造的、遮蔽视线的沙尘幕布中,依靠旗号、哨音和战友的触感进行小队协同作战。
负重长途奔袭更是家常便饭,目的地是绿洲外数十里预设的、标记着水源的据点,锤炼着在极端环境下的耐力与方向感。
每一次训练结束,士兵们几乎都如同从水里捞出来,瘫倒在沙地上,但眼中的火焰却越烧越旺。
他们知道,大光帝国的报复,不是演习。
工坊区的炉火昼夜不息,映红了半边天。
叮当的打铁声、木材的锯切声、皮件的鞣制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曲粗犷的战争交响。
匠作大匠们赤膊上阵,汗流浃背,指挥着学徒和征调的沙民壮丁,
按照月牙泉工坊缴获图纸和实战反馈,全力赶制、改良装备。
破沙弩:在原有的强弩基础上,加装了更强劲的复合弓片和特制的绞盘,射程提升近三成。
弩臂和弩身关键部位用缴获的少量韧性极佳的“黑铁木”加固。
配备的箭簇也进行了改造,有专破皮甲的三棱透甲锥,有裹着浸油麻布、用于焚毁粮草帐篷的火箭,
更有少量填充了月牙泉缴获毒药残渣的毒箭。
沙行橇: 原本用于拖曳炮车的基座被彻底改进。
底部加装了宽大、弧度经过精确计算的滑橇板,以坚韧的骆驼皮包裹。
橇身采用轻便坚韧的胡杨木框架,蒙以多层硝制过的坚韧沙驼皮。
一架橇车可装载小型炮车部件、十石粮草或八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由两匹骆驼牵引,在松软的沙地上行进速度远超步行,且不易下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