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泉绿洲,
在短短月余之间,已从一处饱经战火与掠夺的边陲绿洲,
蜕变为大华帝国西征路上最坚实的前进基地。
营寨的规模持续扩大,木质的寨墙被加高加固,外层甚至开始包覆夯土与碎石,形成初具规模的棱堡雏形。
了望塔星罗棋布,警惕的目光日夜扫视着四方沙海。
营内,秩序井然,杀伐之气与勃勃生机交织。
练兵场上,呼喝震天。
经历过鬼哭峡血战与遗墟生死考验的老兵们,目光更加沉凝,动作更加狠辣。
新补充的河西健儿,则在老卒的带领下,挥汗如雨地操练着长矛方阵、强弩齐射与骑兵冲阵。
沙漠作战特有的适应性训练更是重中之重:
如何在流沙中快速脱困,如何在沙暴中辨别方向,如何利用沙丘地形伏击与反伏击。
汗水浸透了沙尘,在古铜色的皮肤上留下道道泥痕。
营寨边缘,靠近水源的开阔地带,已变成一片繁忙的工坊区。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缴获自月牙泉工坊的部分图纸和残破器械被运抵此处,
在随军匠作大匠的带领下,结合沙海作战的实际需求,进行着紧张的仿制与改良。
更轻便、射程更远的沙漠专用强弩,带有特殊沙橇结构、便于在松软地面拖曳的炮车基座,
以及专门用于破坏敌军水源的“毒火罐”雏形……
一件件带着粗犷与实用风格的武器,正在匠人们的手中渐渐成型。
阿卜杜勒长老成了绿洲最忙碌的人之一。
他带着族中精干子弟,在王铭委派的几名精通农事与水利的参军协助下,
正热火朝天地规划、开凿着新的引水渠。
清澈的泉水被更有效地引入新开垦的田地,嫩绿的麦苗、耐旱的黍粟在精心照料下顽强生长,
虽然规模不大,却象征着长久扎根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在长老的奔走联络下,周边几个原本摇摆观望的小型沙民部族,
如“风羚部”、“石驼部”的首领,带着敬畏与试探,陆续来到了苦泉,与王铭会面。
互市开放了,大华的盐铁、布匹、茶叶,换来了沙民急需的药材、皮革、向导服务以及最重要的
——对大华军队的初步信任与合作意向。
一条条无形的纽带,正悄然编织,将这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