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雾里的食品街:石板路的「麦香引子」
??九月初三的清晨,房车停在平遥食品街西口,车门刚开,一股混着莜麦香与烟火气的温热气息便漫了进来。李可佳踮脚望向巷内——青石板路泛着潮润的光,两侧的老字号店铺挂着「莜面栲栳栳」的蓝布幌子,老板娘们在玻璃窗前演示搓面,木案板上的莜面团透着浅褐色,像给这场「窑洞密码探秘」铺了层「土地的底色」。
??骆梓淇背着相机穿过「明清老字号群落」,镜头扫过砖墙上的「莜面文化浮雕」:汉代百姓在窑洞内生火蒸面的场景、宋代「莜麦种植图」里的农夫弯腰收割,与现代老板娘手持竹板「推卷栲栳栳」的动作形成「千年对视」。推开「老窑洞莜面坊」的木门,穿粗布衫的老板娘正往大铁锅里添水,「九月初三蒸栲栳栳,新收的莜麦磨成粉,筋道得很。」
??路过「平遥莜麦史碑」时,李可佳忽然想起查过的典故:莜面起源于北魏,因耐寒抗旱,成为黄土高原的「救命粮」,「栲栳栳」之名源于唐代,因形如「笆斗」(方言「栲栳」)而得,相传当年李世民屯兵太原,士兵用莜面蒸制「栲栳栳」充饥,后传入民间,成了「窑洞饮食的活化石」。眼前的案板上,竹制「栲栳栳模具」刻着细密的纹路,与窑洞内壁的土砖肌理竟有几分相似。
二、案板前的「搓卷魔法」:推卷与散落的「初阶挑战」
??七点整,李可佳蹲在老板娘的木案板前,指尖触到莜面团的温热——刚用沸水「泼熟」的面团带着「烫人的倔强」,表面粗糙却富有弹性,「莜面得用『三生三熟』法,生莜麦炒熟、磨粉后用沸水烫熟、最后蒸制熟透,缺一不可。」老板娘手持竹板,取一小块面团放在石板上,「看好了,先『推』——」竹板轻快一推,面团瞬间变成薄如纸的面片,「再『卷』——」指尖轻轻一挑,面片卷成中空的筒状,「最后『码』进笼屉,要像窑洞一样『层层叠叠,稳稳当当』。」
??第一次尝试,李可佳的指尖被烫得缩了缩,面团在石板上粘成一团,「姑娘,手要稳,心要静,跟咱窑洞里砌砖一个道理,先找平,再用力。」第二次她屏住呼吸,竹板推下去,面片却厚薄不均,卷到一半「啪」地散开,莜麦粉簌簌落在案板上,急得她皱眉抿唇。
??骆梓淇的微距镜头对准散落的莜面卷:断裂处露出粗糙的麦麸颗粒,石板上的指纹与面渣交织,「你看老板娘的手法,推卷时手腕要『带巧劲』,就像黄土高原的风,吹过窑洞时打个旋,却能把莜面吹得服服帖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