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雾里的柳巷:青石板的「面香前奏」
??九月初二的清晨,房车停在太原柳巷北口,车门刚开,一股混着麦香与碱香的温热气息便漫了进来。李可佳踮脚望向巷内——青石板路泛着潮润的光,两侧的老字号面馆幌子飘摇,「郝刚刚刀削面」的招牌下,师傅正隔着玻璃揉面,面团在案板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像给这场「腕力对决」敲了记「开场鼓」。
??骆梓淇背着相机穿过「明清建筑群落」,镜头扫过砖雕门楣上的「面」字浮雕——隶书的「面」字棱角分明,与面馆里师傅手持的削面刀相映成趣。推开「老柴削面」的木门,蒸腾的热气里,穿白大褂的师傅正站在面案前「醒面」,直径半米的面团裹着湿布,像座「麦香的小山」,「九月初二学削面,赶上新麦粉上市,面劲足、口感好。」
??路过「柳巷历史碑」时,李可佳忽然想起查过的典故:刀削面起源于元代,传说百姓为避兵役,用铁皮削面充饥,后经山西匠人改良,成了「世界十大面条」之一。眼前的面案上,削面刀闪着冷光,刀刃弧度与史料记载的「二尺铁刀」别无二致,而师傅们「腕转刀飞」的技法,竟让六百年前的「生存智慧」,活成了此刻的「舌尖艺术」。
二、面案前的「握刀初体验」:手抖与稳当的「初阶对抗」
??七点整,李可佳站在面案旁,指尖触到面团的温热——醒了三小时的面团带着「弹性的倔强」,表面光滑如缎。师傅递来削面刀:木柄磨得发亮,刀刃薄如蝉翼,「握刀要『指实掌虚』,手腕发力时像握毛笔,稳当却不死板。」
??第一次握刀,她的指尖忍不住发抖,刀刃刚触到面团,便削下一块「厚如硬币」的面疙瘩,边缘参差不齐,「姑娘,削面要像山西人走山路,脚踩稳、腰板直,腕子别晃!」师傅笑着示范,手腕轻转,刀刃在面团上划出优美的弧线,银白的面条「簌簌」落下,粗细均匀如「玉带」,落水时「啪嗒」声整齐,像在面汤里跳踢踏舞。
??骆梓淇的微距镜头对准她的手腕:青筋微凸,指尖因用力泛白,刀刃与面团接触时,面团表面泛起细小的褶皱,「你看师傅削面,刀刃和面团夹角45度,力度要『刚中带柔』,就像咱们山西的陈醋,酸劲里藏着绵甜。」
三、灶台前的「腕力修行」:面粉与汗水的「时光沉淀」
??八点整,李可佳开始「单手削面」练习——面团被固定在「三角架」上,模拟师傅们「左手托面、右手削面」的经典姿势。第一刀下去,面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