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总有些人手持无形的放大镜,无限放大别人的失误与窘迫,在他人的狼狈中寻找隐秘的快感。
当某明星因口误登上热搜,评论区瞬间会挤满"课代表",逐字逐句拆解错误,配上夸张的表情包。
职场新人因紧张而忘词,会议室里压抑的窃笑与眼神交汇,都在无声中织就一张嘲讽的网。
写字楼电梯间里,几个白领盯着手机窃窃私语。"你看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搞智能硬件的,烧了两千万就倒闭了。”穿着名牌西装的男人推了推眼镜,"创始人在朋友圈发的告别信,写得那叫一个惨,不过我早说过,没有经验就瞎搞,能成功才怪。”
旁边的女同事嗤笑:"现在的年轻人,总想着一夜暴富,还不如像我们一样,安安稳稳打工。”
而角落里的实习生,正紧攥着手中的简历,他抽屉里,还藏着被父母否决的创业计划书。
社区棋牌室里,麻将声夹杂着八卦。"老李家闺女离婚了,听说在法庭上和男方吵得可凶了。"张婶压低声音,"我就说她当初不该远嫁,现在好了,婚也离了,孩子抚养权还没争到,多丢人。”
王姨一边摸牌一边摇头:"肯定是她太要强,女人啊,还是得学会服软。”
这话正巧被路过的小李听见,她捏紧购物袋,加快脚步逃离,就像是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
图书馆自习室里,几个备考的年轻人围在一起。"快看,这个人又发考公失败经验贴了,都考了八年还没上岸。”扎马尾的女生指着手机屏幕,"评论区都说他是'考公钉子户',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戴眼镜的男生冷笑:"我要是他家人,早把他书都烧了。这年头,找不到工作才去考公,正常人谁考这么多次?”
坐在后排的老周默默合上书本,他第七次考试的准考证还夹在书页里,而母亲刚刚打来电话,说老家亲戚又在议论他"不务正业"。
有些人总是习惯通过与他人对比来确认自我价值。当目睹他人出丑时,潜意识会将对方置于更低的位置,从而在心理上抬高自己。创业失败、婚姻破裂与考公失利的案例,恰好成为了这些人获取优越感的绝佳素材。
还有那些在普通岗位安稳度日的人,通过嘲讽创业者的"不自量力"、议论离婚者的"感情失败"、调侃考公人的"痴心妄想",来缓解对自身平淡生活的焦虑。这种扭曲的自我满足,本质上是对现实焦虑的逃避,当他们自己无力改变自身处境时,嘲笑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