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签订,开始执行的时候,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有的企业发现自己原本以为的优厚条件,其实背后都附带着苛刻的限制,比如货物交付时间看似宽松,但其中却夹杂着对运输方式、包装标准等极为严格的要求,稍有不符,就要面临巨额的违约金。
又或者在付款方式上,原本以为是常规的分期付款,结果却设置了层层审批和复杂的验收条件,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款项就会被拖延,自己的资金链就会面临断裂的风险。
而这时候再想反悔或者重新协商,对方却会拿出合同条款,义正言辞地表示一切都得按合同办事,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陷入困境,为当初没有看穿这些套路而懊悔不已。
陷入这种困境的企业方,内心往往充满了愤怒、无奈和自责。愤怒的是对方的不诚信和算计,无奈的是合同已经签订,自己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改变现状,自责则是怪自己当初没有足够谨慎,被表面的利益所迷惑,没有深入剖析条款背后的风险,导致如今要承担不利后果,这种心理上的煎熬会让他们在后续的合作或者经营中变得更加谨慎,但同时也可能会对商业合作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
城市里的社交场合,那也是一个充满虚情假意的大舞台。酒桌上,灯光摇曳,酒杯碰撞间,大家称兄道弟,笑声不断,仿佛彼此都是多年的至交好友。
有人高谈阔论着自己的宏伟计划,有人分享着自己的传奇经历,其他人则在一旁附和着,时不时举杯共饮,气氛热烈得如同煮沸的开水。
可实际上,这看似深厚的情谊背后,大多不过是为了当下的利益交换罢了。
就拿那些商务宴请来说吧,请客的一方精心挑选高档的酒店,点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再配上名贵的酒水,为的就是给合作方留下好印象,促成即将要谈的生意。
在这个过程中,请客方的心理是想通过物质上的奢华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和诚意,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值得合作的对象,同时也希望借助酒桌上融洽的氛围,拉近彼此的距离,降低对方的心理防线,从而更容易接受自己提出的合作条件。
他们认为在这种轻松愉快、充满人情味儿的环境下,对方更容易被打动,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的话匣子也彻底打开了,各种阿谀奉承、互相吹捧的话不绝于耳,一方说着“您这眼光独到啊,这个项目要是交给您来做,那肯定是事半功倍,我们就等着跟着沾光了”,另一方则回应着“哪里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