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周围,绣着女徒用工钱买的米粮、耕牛、药包纹样。其中一个药包上还绣着"张婆孙女收",旁边用小字注着"医馆首月诊金换得"。
窗外突然传来西市方向的织机声与算盘响,交织成一片热闹的市井曲。
刘妧想起三日前微服路过织锦坊的场景:张婆的孙女正踩着改良织机,脚下的踏板每踩一次,机杼便织出寸许"百家锦"。男徒赵算生蹲在旁边调试齿轮,女徒柳织娘用织锦"挑花"法在木架上标刻度,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男徒挠着头承认:"还是你这法子准!"
此刻殿外传来木屐与竹简急响,像有人小跑着过来。
班昭领着两名抱账簿的学徒疾步而入——男徒赵算生抱着铜算盘,算盘珠磨得发亮;女徒柳织娘抱着锦面账本,封皮绣着"工价明细"。两人算袋相撞,掉出几枚合铸的"工价筹",一面刻着"男",一面绣着"女"。
"启禀陛下、太后,"班昭的象牙笏板轻点青砖,账簿滑落露出夹着的工价单,纸上还留着茶渍。"这是西市各坊女徒的工价记录——习算学的女徒在布庄当账房,月钱比男账房多五十钱,因为她们能算清胡商的复利;习医的女徒在药铺坐诊,诊金能换三斗粟米,比男医少收两成,却看得更细。"
赵算生涨红了脸,指着账本上的红笔批注:"代郡有户农家送三女入学,大女在武院做兵器彩绘,二女在文院抄书,三女在织锦坊,月入共计两匹帛,换算成粟米是六石,比他家男丁耕稼年收入还高!我算过,多了整整两石三斗!"
柳织娘接着翻开另一页,锦面上用彩线绣着织机改良图:"我们跟赵算生合改的织机,男徒按《考工记》算齿轮比,我们用织锦张力算法调纬线,现在产量增了五成!西市十家织锦坊,有八家用这机子,男徒们还帮着打制零件呢!"
陈阿娇抓起金错刀就往竹简上刻,刀刃在竹片上划出清脆的声响:"女子生利,胜过七尺男儿!"
刀刃下露出卫子夫预写的《女职工价表》,表中用织锦纹样标着:"医徒诊金=三斗粟=半匹绢=男徒工价的一点五倍"。
未时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陈阿娇织锦披帛上投下光斑,正好落在她翻看的《新旧观念冲突录》上。
刘妧望见太后鬓边"工价珠"映着鲁郡案宗——王老实的女儿被族老撕毁的录取信旁,画着男徒们用兵器架起人墙,帮女徒抢回工房的简笔画,旁边注着"武院男徒百人支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