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保证那些老儒看了,眼珠子都要瞪出来。"
她腕间的赤金镯晃过烛火,映得满殿的笏板都泛着金光。
卫青单膝跪地,手按剑柄,甲叶在地面投下整齐的阴影。
"末将遵旨!"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武院首课,便教女学徒们用织机的传动原理,拆解匈奴的马镫构造,末将已让铁匠铺打制了女式扳手,尺寸刚好适合姑娘们的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卫子夫展开一卷《后勤规制》,朱笔圈着"女户供膳,男丁运粮"的条目。
"我已让各郡女户准备,"她指着规制末页,"文院的膳食要用织锦的量器来分,保证公平。"
那页贴着张草纸,上面画着一个女子正用织锦尺量米,旁边写着:"我娘说,量勺准,军心才稳。"
酉时的宫宴摆在长乐宫的织锦廊下,炭火盆烧得正旺,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陈阿娇亲自给卫青斟了杯烈酒,忽然指着廊外说:"瞧,那是文院的女学徒们在月下绣'武经七书'锦帕,说要送给武院的弟子们。"
卫青饮尽酒盏,喉结滚动,甲叶间漏出一抹难得的笑意。
"末将正想请太后赐字,"他放下酒盏,声音里带着请求,"给武院的射圃题一块'巾帼弓力'的匾额,让那些匈奴人看看,我大汉的女子,拉弓比他们的男人还有力。"
卫子夫用银匙搅着案上的桑葚膏,轻声道:"我让少府算过,单是女户们捐的锦缎,就够做三千套学院制服,连边角料都能用来打箭羽,一点都不浪费。"
刘妧摸着案头新颁的"学院令"玉节,玉质温润,上面刻着细密的锦纹。
她想起早上张汤递来的奏折,说西市的百姓已自发在文院门前立了一座"经纬碑",碑身用的是女户们捐的桑木。
织锦廊下的穿堂风里,混着陈阿娇鬓边珍珠的甜香与卫青甲叶的金属气息。
像极了前世博物馆里,织物文物与青铜兵器在展柜里的静默对话,跨越两千年,终于有了回响。
"去叫尚方署的匠人,"刘妧对侍女说,声音里带着笑意,"让他们照着文院锦屏的图样,铸一些刻着经义的铜匾,挂到各郡县的学院去。再铸一些小铜印,上面刻着'经纬'二字,给入学的女娃娃们当信物。"
"这事哀家早盯着呢!"
陈阿娇立刻接话,从袖中摸出一枚铜印样,印文清晰,边角却故意做得圆润。
"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