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资本的浪费滥用,以及技术验证过程中的成本摊派不公,大明在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n
全国的大造铁路进程中,至少死了几十万铁路工人,多的时候一年要死两三万。
\n
而朝廷一开始预估的铁路盈利能力,显然也有不少出入。很多铁路造好后,配套的产业环境并没有起来,一开始还是国防意义大于民间经济意义。
\n
很多投了大钱的民间资本,眼看着铁路修成了,但回本收过路费收租金却遥遥无期,不由怨声载道。
\n
朝廷当初还提出了“修铁路者可以得到铁路沿线一定宽度的土地,用于工商业开发”,但这些土地一开始的价值也显然存疑。
\n
最后,修铁路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分配不均、经手人贪墨、规划存在泡沫难以回本,尤其是西北东北的铁路当时经济价值不大主要是国防价值,等于是拿富商的钱在为国防填坑了……三十多年积攒的怨气,让民间爆发资本改良的呼声越来越高。
\n
朱和坦虽然让国富民强了,但分配不公的问题,依然冲击着大明。
\n
到后来他自己都觉得形势有些危急时,终于又想起了祖父当年临终时、交代他的另一句遗言。
\n
“如果将来大修铁路,肯定是要激起各方反对的,有守旧者,有恨油水者,有恨投资泡沫者,朝廷一切都靠执政者规划,出了大问题仇恨最终都会落到皇帝身上。
\n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可以想想英吉利国虚君实相,以相平息民愤的经验,我大明已有天下三四百年,只要皇帝谦退,不至于被人反对到那一步。”
\n
朱和坦思之再三,决定按照祖父的遗嘱慢慢布局。
\n
他自己是不怕的,毕竟也是六十年之天子,积威甚重,无人敢质疑。
\n
但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