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载着陈默、张振华(带队老师兼“园丁”)和另外两个县里选拔的“科技苗子”,驶向省城。窗外是单调的冬日田野,陈默的心思却早已飞向那份“绝密清单”上的“玩具”。
省城“未来科学家特训营”设在省师范大学内。报到现场人头攒动,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天才们带着五花八门的“小发明”,眼神里充满新奇和兴奋。穿着白大褂的“辅导员”穿梭其间,热情洋溢。表面上看,一切都很“阳光科普”。
陈默被分到一间四人宿舍。张振华不动声色地递给他一个不起眼的帆布书包:“少年宫发的,装你的‘宝贝’用。” 书包入手微沉。陈默回到宿舍打开一看,呼吸微微一窒:
* 那台伪装成“旧相机”的微型高速记录仪。
* 一小盒封装好的“黑糖”燃料块(贴着小熊饼干标签)。
* 几片小巧的耐高温陶瓷衬垫。
* 还有那个装在防静电袋里的红色激光二极管!
* 以及一本薄薄的、封面印着《趣味物理小实验》的书——翻开里面,却是手绘的、简化到极致的爆震波形成示意图、高速摄影原理图解和伺服电机基础结构图!
**“行李”到了!** 陈默迅速将书包锁进床头柜,钥匙贴身藏好。他像个老练的特工,平静地和其他室友打招呼,分享带来的青河县特产炒花生,心里却绷紧了一根弦。林叔的警告犹在耳边:省城水浑,鱼多。
特训营的日程安排得很满:参观省科技馆、听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讲基础物理、分组做简单的化学实验(大象牙膏、彩色火焰)、用套件组装太阳能小车或简易机器人……对普通孩子来说,新奇有趣。对陈默而言,如同嚼蜡。
他像个冷静的观察者,目光扫过那些兴奋的脸庞,掠过那些套件拼装的“成果”,更多时候停留在角落里一些不起眼的细节:某个“辅导员”手腕上那块过于精密的电子表(像军品);图书馆角落里几本被翻阅得卷了边、明显超出“青少年”范畴的《空气动力学基础》、《光电技术导论》;甚至食堂里几个低声交谈、气质明显不同于学生和普通老师的“工作人员”。
**这里,绝不仅仅是“特训营”。**
机会出现在一次“自由选题小发明展示”环节。营里鼓励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创意作品。陈默在张振华“鼓励”的目光下,拿出了那个帆布书包。
他没有展示脉冲管——太扎眼。他选择的是那份清单上的另一个“玩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