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管、固态燃料块、电控点火模块、微型传感器……这些躺在硬纸盒里的“破烂”,在陈默眼中,是通往脉冲爆震圣殿的钥匙。他强压下立刻在自家后院搞个“大新闻”的冲动。**前世血的教训告诉他,冲动是魔鬼,尤其涉及高温高压爆震。** 没有数据采集和分析,盲目蛮干就是找死。
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张振华提供的微型温度/压力传感器和一台老旧的指针式记录仪(少年宫“淘汰”的)。科技小组活动室成了他临时的“PDE原理验证实验室”。
* **“哮喘罐头”2.0(数据采集版):**
1. 核心:换装闪亮的合金爆震管(长度、口径经过陈默简单计算)。
2. 燃料:指甲盖大小的黑色固态燃料块(张振华强调:每次只能用半块!绝对安全!)。
3. 点火:集成电控模块(按钮触发,电弧稳定精准)。
4. 感知:温度探头焊在管壁中部,压力探头(更小的一个)设法固定在近喷口处,导线连到记录仪。
5. 控制:手动进气(小气泵替换了打气筒),每次实验只追求一次“完美脉冲”。
实验地点依旧在自家后院掩体后。赵铁柱操作气泵,陈默掌控点火和数据记录。张铁蛋负责望风兼递工具,紧张得手心冒汗。
“加压…慢…稳…”陈默低语,目光紧锁压力表指针。
指针缓缓爬升。
“点火!”
按钮按下!
“滋——轰!!!”
一道凝练得多的淡蓝色火舌从合金管口猛烈喷出!伴随一声更尖锐、更短促的爆鸣!强大的后坐力让固定管子的架子都吱呀作响!
记录仪的笔尖在匀速转动的纸带上猛地一跳!划出一个陡峭的尖峰(压力)!旁边的温度笔也快速上扬!
火舌持续不到半秒便熄灭,留下灼热的空气和淡淡的特殊气味(固态燃料燃烧产物)。
陈默立刻扑到记录仪前,仔细看着纸带上那转瞬即逝的尖峰和曲线。
“峰值压力…比罐头高了三倍不止!温度爬升更快!燃烧时间更短!这燃料…厉害!”他眼中闪烁着数据带来的兴奋,“但压力波形还是单峰,震荡不够…离真正的爆震波还差一层窗户纸…是混合问题?管长?还是起爆能量不够?”
他沉浸在数据的海洋里,反复实验,调整气泵压力、燃料块位置、甚至尝试在管内加了个小小的扰流片。每一次喷射,每一次纸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